柳宗元把憋了很久的心里话,倾泻而出:“是啊,科举只能选拔出最下等的人才。”
韩愈颔首认同。
最厉害的人独有见解,伺机而动,把握时机得到君主赏识,不论出处,直接登上将相之位,大刀阔斧,推行他自己的主张。
次一等的,是文章四海扬名,皇帝久仰大名,得以跻身于显赫官位。
再不济的,就是他们这样,为了登朝入仕而来的学子。
“还有更差的,”韩愈补充道,“这种人他自己没什么主意,就是看到别人都去参加科举,他搞不清官职,分不清出路,反正听说科举好,就先跟着一起去考。”
“考中了,能被身边人羡慕,他也就满意了。”柳宗元附和道。
刘禹锡一怔:“你们俩说谁呢?”
“我是说我自己。”韩愈垂头丧气。
【可是几年下来,王维生活难以为继,他尚且有心为民生,便重新回到京城。这一次,他结识了孟浩然。】
【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四十岁的孟浩然,在太学赋诗,以求赏识,当时便惊艳四座,众人佩服。王维对他格外欣赏,他们诗风相近,都长于山水诗,自此交谊深厚。】
【后来有一次,王维私自邀请孟浩然出入内署,恰好碰到唐玄宗李隆基造访。】
【仓皇之间,孟浩然躲到床下。】
【李隆基发现异样,王维只好如实相告。听说不速之客是孟浩然,李隆基立马大喜。】
【他之前就听说过孟浩然的大名,却不知此日,为何孟浩然会惧怕。】
【李隆基便请孟浩然出来。他对孟浩然的诗很有兴趣,就让他当场朗诵几篇。孟浩然从命,他悠悠念道:“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
【李隆基一听觉得不对劲。孟浩然从未如入仕,谈何被抛弃。】
【这岂不是污蔑?李隆基立马遣孟浩然返回襄阳。】
什么人算是会写诗呢?
李白自不用说。王维能让岐王和薛王喜欢,孟浩然的大名能传到玄宗那里。
白居易回想了一下。
他之前得到过顾况的赏识。
顾况……官至几品来着?
白居易搞不清楚,隐隐记得那时躲避战乱,他随家人一路南下到苏州。
那时候的苏州刺史韦应物爱诗,并且喜欢宴请众人。白居易久闻盛名,想去参加,他费了好大功夫,却被拒之门外。
原因?
年纪小?家里穷?
十五岁的王维在长安声名远扬,十五岁的白居易身在苏杭,吃尽闭门羹。
唯独顾况看过他的诗,并且大加赞赏。
是真的写得好呢?还是看他看融不进去的样子可怜呢?
白居易怎敢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