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组织了一下词汇,讲出了后世卖楼的一些特色手法:“好在咱们的豪宅项目就只有二百多套,也不需要立刻都卖出去,咱们细水长流慢慢来,一开盘先低于均价卖几套,往后每个月涨价一次,还要搞饥饿营销。”
吕干以前卖别的货,知道一些类似的营销手法,不过他们这是卖房啊,没有预售证的时候空口白牙几千万的货值,真能卖的出去?
“你若是把预售证都拿到手了,二百多套摆在柜台里让人挑,别人选择余地很大,自然不稀罕。”林若妍点了一句。
吕干若有所思。
林若妍又说:“如果把房子看成一种有投资价值的商品呢?你让目标客户相信,越早买越便宜,后面买的人就会贵,每个月都涨价,先买的人可以将买房资格加价卖给后面的人,击鼓传花早入场早赚差价,你觉得会有人来参与么?每个月就放五到十个购房资格号牌,可以少不能多,这才能让他们觉得机会难得。”
吕干颤声道:“这不就是香江城那边的炒楼花么?”
所谓炒楼花,是指买家在楼盘未落成之际只交数量很少的订金,订下一套或多套单元,获得认购资格,之后将这个资格转手卖给别人,从中赚取差价。
炒楼花属于期房炒作,以小钱博大钱,在楼市上升期,人们趋之若鹜,是楼市泡沫的主要制造手段。这手法最初是从香江城传过来的,那边施行期房制度,房屋只要满足预售条件,不需要现房状态便可以发售。
大陆的很多城市目前也借鉴了期房制度,高层建筑出正负零或者是盖出地面几层,就能申请到预售证,不需要等结构封顶。这也是为了大力推动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能让企业尽快回款,尽快开新盘。
林若妍解释道:“也不能算是典型炒楼花,我们做这个不能太过,京市也有人看着呢。咱们这个叫内部关系认购房号,给职工发福利。假设今年十一月底我们顺利拿到了预售许可证,时间也不要等太久,就能正式签购房合同了。只能说是打个时间差擦边球。”
吕干最早学会卖楼就是在南方城市,香江城的情况很清楚,不过炒楼花的风险和危害他更清楚。这种事国家肯定会出台政策控制,万一他们被“制裁”呢?枪打出头鸟,他没敢提这个就是有此顾虑的。
他之前各种失败的经验中,不乏被政策手段制裁的阴影。
林若妍知道这本书中要等五年之后,京市有关部门才会意识到危害,才可能出台强力的相关政策,堵上炒楼花的路子。
不过那时候他们二百多套房早就卖完了。况且他们现在是打擦边球,真不是楼花,而是正经马上要出地面有预售证的,提前排号一两个月内部认购蓄客,这不是很合理么?
再者豪宅的价格很贵,三万四万一平米,一般一套央产房转卖给个人也就是四五万块一套的价格了。正经普通人谁没事拿那么多钱玩这个,他们玩不起。
自家豪宅项目的规模又小,未来升值潜力比大盘高多了。只要在有钱人圈子里有控制的推一推,不外露不让买不起的人酸,他们还是能操作的。
至于目标客户储备,吕干那边已经有了超过三百人的名单,这还只是国内的目标客户。
他们的豪宅用地不临近军管区或者什么敏感地带,很早就申请到了对外籍人士的销售资格。操作的好,自家地产公司能提前拿到钱缓解工程款压力,而前面这些陪着玩的国人赚够了,甩手卖给老外接盘,大家心中也没什么负罪感。
经过林若妍的解释,在场众人心中的担忧和忐忑都少了一些。
论销售,吕干是最懂的,同样的建筑面积两千套刚需房和两百多套豪宅的卖法当然不同了。在魔都就有类似项目,卖房号。这不是吕干经手的,是他从业内得到的准确消息。
那个魔都项目是郊区别墅,开盘价格八千左右,用了一些手段炒作,内部人员和有兴趣的人先一轮付订金买了楼号,不到半年,专案竣工后均价涨到一万三,前面参与的人赚了不少,开发商也提前拿到了一大笔钱周转,维持建设过程中的消耗。
这些订金是实打实真金白银,还不用给利息的,比企业向银行贷款划算多了。毕竟他们这个项目是奔着能销售去的,又不是挖了坑不盖。
要降本增效
林若妍又说:“这事不能咱们自己赚,还要拉上相关的人来做。比如cy区那些相关衙门口有谁家亲戚想买房什么的,钱不够,我们私交好,可以借。订金多少也是有对内价格和对外价格的。”
吕干迅速一盘算,自家房子开盘价内部认购先按照四万块每平米,那么四百平米的房子一千六百万总价,两折订金就是三百二十万,再优惠一下那也是三百万一套收订金。一个月推出十套以内,能收获订金三千万左右。
第二个月再稍微涨点单价或者总价,毕竟豪宅一房一价很正常,似乎这么弄起来也说得通,可以尝试。林总指的这条路,实在是妙!
在书中那个时代,能拿出三百万炒楼的人很少,很多人一辈子也就是能攒下几十万。别说普通人连想都不敢想,就算做生意的,这也是一大笔周转现金,怎么可能轻易挪动了来炒楼呢?
南方一些省份楼市泡沫历历在目,京市房价三万每平米已经顶天了,各大报刊都对楼市高房价有了微词。大家更愿意相信,楼市价格不会那么离谱。
现实世界中林若妍也曾经相信,楼市不会那么离谱。不过一晃二十年过去,当初勒紧裤腰带买房的人获利翻十倍都是少的,比做别的生意都赚的多,那些总以为房价会降的人却一遍遍被打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