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1930年代纽约 > 纽约初行(第2页)

纽约初行(第2页)

“詹内车钩……”她几乎是无声地念出了这个名词。在她的时代,这是一个铁路史上里程碑式的发明。“詹内车钩”由伊莱·H·詹内在1873年发明,专利于1874年获得,它通过凸位和凹位的设计,能在车厢碰撞时自动锁紧,大大提升了安全性。但在它被发明的当下几年,它可能尚未被广泛采用,或者某些寻求暴利、忽视技术更新的资本家,根本不愿投入成本更换老旧的手动插销式车钩。

显然,范里安家的铁路还没有用上新技术!

她意识到,范里安家族光鲜的财富背后,可能隐藏着基于血汗和技术停滞的真相。而这个真相,与布鲁克家紧密相连。

她正沉浸在思考中,前方一阵骚动打断了她的思绪。几个穿着统一制服、膀大腰圆的男人,正围着一个挎着菜篮的中年妇女。他们的臂章上印着“美国保护协会”的字样。

“嘿!我说你呢!”其中一个为首的男人粗暴地推了那个妇女一下,语气充满鄙夷,“听不懂英语吗?滚回你的破窝里去!这里不是你们这些爱尔兰乞丐该来的地方!你们抢走了真正美国人的工作,带来了肮脏和疾病!”

那妇女吓得脸色苍白,瑟瑟发抖,用带着浓重口音的英语结结巴巴地解释:“先……先生。我只是……只是想买点便宜的面粉。我的孩子……”

“谁管你的小杂种!”另一个男人恶狠狠地咒骂着,甚至伸手要去打翻她的篮子。

周围有些人冷漠地走过,有些人则驻足旁观,脸上带着麻木或甚至赞同的表情。

安妮踟蹰了。

她知道“美国保护协会”。这是19世纪后期美国一个著名的排外主义和反天主教组织,尤其敌视来自爱尔兰和南欧、东欧的天主教移民。他们宣扬这些移民道德低下、无法同化、窃取工作、并对美国的“清教徒”传统构成威胁。他们会组织示威、骚扰移民社区、并向政府施压要求限制移民。这种赤裸裸的歧视和欺凌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并不少见。

她看到那个妇女眼中绝望的泪水,看到了她与自己这具身体的原主相似的命运。她几乎是下意识地摸向自己的口袋——里面是一些女宾拜访玛蒂尔达夫人时顺手打赏的硬币,原本是她计划用来买一小块属于自己的肥皂的。

最终,她快步上前,挤进人群,挡在了那个妇女身前。直接面向为首的那个,用尽可能清晰、冷静,甚至带着一丝模仿布鲁克家那种居高临下腔调的英语说道:

“先生们,为难一位只是想喂养孩子的母亲,并不能彰显你们所谓的‘美国精神’。”她的声音不大,却异常清晰,让那几个男人愣了一下,似乎没料到这个戴着女仆帽、看似卑微的丫头敢出来说话,而且口音如此“高雅”。

趁他们愣神的功夫,安妮迅速将自己攒下的所有硬币塞进那个爱尔兰妇女颤抖的手里,低声快速说:“快走。”

那妇女难以置信地看着手里的钱,又看看安妮,眼泪流得更凶了,她哽咽着说了一句“愿主保佑你,孩子”,然后抓紧篮子和钱,低着头匆匆跑开了。

那几个“美国保护协会”的男人反应过来,似乎觉得被一个女仆羞辱了,为首的那个恼羞成怒地转向安妮:“你算什么东西?敢管闲事?你是不是也是……”

安妮没有等他骂完,她微微抬起下巴,尽管心跳如鼓,却努力让自己看起来镇定甚至带着点不屑:“我是布鲁克家的雇员。如果你们对布鲁克家的人有什么指教,可以去大宅找施耐德管家理论。”她亮出了布鲁克家的名头,这是一种微弱的保护伞。

听到“布鲁克家”的名字,那几个男人的气焰果然收敛了一些。他们狐疑地打量着安妮,似乎权衡着得罪一个纽约老钱的风险。最终,他们骂骂咧咧地瞪了她一眼,悻悻地走开了。

安妮松了一口气,后背惊出一层冷汗。

她知道自己冒险了,但她不后悔。

她快步走向目的地杂货店,完成了采购任务。在付钱时,那位看起来比较和善的店主状似无意地向她打听:“丫头,听说范里安家的火车又出事故了……”

“先生,我不了解。”这店主显然经常接触布鲁克家派来紧急采购的仆佣。安妮虽然生活在大宅之中,但一直给自己的要求就是,尽量不多打听主人家的私事,不参与仆从间的是非,相比之下,或许还不如对方知道更多布鲁克家的商业网络和底细。她回答不了解,一方面是不想外人觉得自己是个不可靠的人,另一方面也确实不了解。

“他们和布鲁克家往来密切!你会不知道?”店主一边给她打包香草精,一边随口答说:“范里安先生铁路上的好多订单,听说都是布鲁克夫人帮忙牵线介绍的大家族生意,赚得可不少哩!这纽约城里,有钱人总是抱团的嘛……”

安妮依旧不搭话。眼看从安妮这里讨不到什么八卦,店主也就不再往下说了。

但这个消息像最后一块拼图,咔嚓一声嵌入了安妮的脑海:布鲁克与范里安,是利益交织的共同体。

此时的她,还没意识到自己的拼图因为信息的缺失,拼错了。而这信息就在她眼皮底下。

回布鲁克家的路,第五大道的繁华依旧刺眼,贫民窟的苦难依旧无声。

她加快脚步,走向那座宏伟而压抑的布鲁克公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