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晚,央视《经济半小时》专题报道《从追赶到引领:一家中国车企的突围之路》播出。镜头扫过忙碌的研发实验室、全自动焊接车间、灯火通明的能源站施工现场,最后定格在一块铭牌上:
**碳硅智能驾驶研究院?昆仑实验室**
字幕缓缓浮现:“截至目前,‘九州’订单突破8。2万辆,海外意向签约金额超12亿元人民币。预计2024年底,碳硅将成为首家实现盈利的国产高端电动品牌。”
而在遥远的迪拜,阿联酋能源部长亲自接见了碳硅中东筹备组团队。对方指着沙盘上的城市规划图说:“我们需要你们的技术。明年世博会期间,我们要打造全球第一条全电动SUV接待走廊,从机场到展馆,全程无人驾驶接驳。你们,敢不敢接这个挑战?”
电话打回上海时,已是凌晨两点。
蔡翔成坐在办公室,听着对方描述的愿景,嘴角微微扬起。
“为什么不呢?”他说,“既然要制定规则,那就从沙漠开始。”
他挂掉电话,打开邮箱,起草了一封新的全员信:
>主题:致每一位碳硅人??我们的征途,不止于陆地
>
>各位战友:
>
>就在刚才,我们收到了来自阿拉伯半岛的邀请。他们希望用“九州”,点亮中东的第一条智能出行走廊。
>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出口贸易,而是一次文明对话。我们要让世界知道,中国的电动汽车,不仅能适应极寒,也能征服酷暑;不仅能读懂中国街道,也能理解异国人文。
>
>为此,我们将启动“丝路星联”特别项目,在迪拜建设首座海外智慧能源站,并联合当地高校建立自动驾驶气候适应性研究中心。
>
>请记住,每一次出发,都是为了更好地归来。
>
>多我一个后富怎么了?
>只要心中有火,眼里有光,
>我们就能把中国智造的旗帜,插上世界的高地。
>
>??蔡翔成
发送完邮件,他站起身,望向窗外。
东方既白,启明星尚未隐去。一辆“九州”缓缓驶出厂区,车顶的激光雷达轻轻转动,仿佛在迎接第一缕晨光。
而在千里之外的成都研发中心,一份全新的图纸正在绘就:代号“赤兔”,基于纯电平台打造的高性能轿跑,百公里加速2。7秒,续航突破900公里,预计2025年亮相。
战斗,从未停止。
未来,已然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