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薇,”苏瑾的声音从那头传来,带着一丝同样的讶异和笑意,“你收到法官协会和心理学会的那个研讨会邀请了吗?”
“刚收到,正准备回复。”凌薇走到窗边,看着楼下开始忙碌的城市,“你也收到了?圆桌论坛?”
“嗯。”苏瑾的声音里透着认真,“主题刚好涉及一些我最近研究的领域。没想到……这么巧。”她顿了顿,语气变得有些微妙,“而且,我看到演讲嘉宾名单里有你。”
“嗯。”凌薇的指尖无意识地划过玻璃窗,“主题还挺有挑战性的。”
“我相信你一定能讲得很好。”苏瑾的语气充满信任,随即又带上了一点调侃,“不过,凌律师,到时候在台上,可要对我们心理学界的朋友‘口下留情’啊。”
凌薇几乎能想象出她此刻微微弯起的眼睛,忍不住也笑了:“苏老师放心,我一定谨记‘伦理边界’,只谈法律,不涉攻击。”
两人在电话里都笑了起来。一种基于专业彼此欣赏、又因私人情感而更显亲密的氛围在电波中流淌。
“说起来,”苏瑾像是忽然想到什么,“这个研讨会倒是个很好的契机。我一直觉得,在很多涉及家事、未成年人、或者重大创伤事件的案件中,如果法律和心理支持能更早、更有效地结合,或许能避免很多二次伤害。”
“我同意。”凌薇正色道,她想起自己经手过的一些案子,“尤其是一些长期诉讼,对当事人的心理消耗是巨大的。律师有时专注于法律点,可能会忽略这些。”
“或许……我们可以借此机会,真正探讨一些合作的可能性?”苏瑾提议道,语气里带着专业的热情,“不仅仅是会议上交流,会后的圆桌讨论也可以深入一些。”
“好。”凌薇毫不犹豫地答应,“我会重点准备一下这方面内容。或许……我们可以提前沟通一下思路?”她提出这个建议时,心跳微微加速。这不再是为了私人的见面,而是基于共同职业目标的正当理由。
“当然好。”苏瑾欣然应允,“我这周下半周时间都比较灵活,你看你方便的时候?”
两人很快约定了周五下午在苏瑾的疗愈室见面,讨论研讨会发言的思路和可能的交叉点。
挂了电话,凌薇依旧站在窗边,心情久久无法平静。
阳光灿烂地洒满整个城市。
她不再只是一个独自在法庭上战斗的律师。
她有了想要并肩同行的人。不仅在生活里,也在职业的疆域上。
那个研讨会,不再仅仅是一个学术活动,更像是一个崭新的、充满希望的起点。
沉香的气息在阳光中缓缓升腾,带着沉稳的力量和清晰的方向感。
她期待着周五的讨论。
更期待着,在那个专业的舞台上,与苏瑾,以彼此独立的、优秀的身份,并肩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