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鹊落在符家花园的枝头上,早就预示了这段良缘。
只凭一句话就认出他不是凡俗之人,等着看这段缘分能圆满。
赵匡义出了花园,跟随从会合,骑马回了家。一见到赵匡胤,就把今天在符家花园的事一五一十说了。赵匡胤听完,笑着说:“这是天意啊,让你进园见到了符小姐。”说完,就派人去请范质来府上。
范质来了之后,赵匡胤和他分宾主坐下,喝了杯茶,就把赵匡义误闯符府花园、遇到符小姐的事说了,想请范质做媒人,帮赵匡义求亲。
范质笑着说:“这事容易!符太师的夫人跟我家夫人是远房亲戚,关系很好,明天我就让我夫人去符府说亲,保证能成!”
赵匡胤大喜:“要是这事能成,我一定好好谢你!”
范质告辞后,第二天一早就让夫人郝氏去了符府。郝氏见到符太师和夫人,就把赵匡义想要求亲的事说了。
符太师皱着眉,叹了口气:“赵公子确实是个好后生,这段姻缘也很合适,可问题是,主上之前已经开口,想让我把女儿嫁给韩通的儿子。要是我答应了赵家,岂不是违抗圣意?这可怎么办啊?”
郝氏连忙说:“太师您有所不知,赵公子有大富大贵的面相,而且品德好、有才华,跟韩通的儿子比起来,简直是天差地别。古人说‘选女婿要看品德’,您要是把女儿嫁给赵公子,主上肯定不会怪您的!”
符太师想了想,点头道:“你说的有道理,可韩家先提的亲,我不好直接拒绝。这样吧,我学古人的办法,在城里搭一座彩楼,让小女自己抛彩球选婿,谁接住彩球,谁就是我的女婿。这样一来,两家都不会有怨言了。”
郝氏笑道:“太师这个主意好!”说完,就告辞回府,把这事告诉了范质,范质又赶紧派人去赵家报信。
过了几天,符太师让人在大街上搭了一座高大的彩楼,还派人通知了韩家和赵家,约定好抛彩球的日子。赵匡胤让赵匡义好好准备,赵匡义点点头,带着四五个随从,早早地来到了彩楼下面的天街。
他到的时候,韩通的儿子韩松已经带着几十个家将在那儿等着了,旁边还有不少官家子弟,都想来看热闹,说不定还能捡个便宜。
等了一会儿,就听见彩楼上传来一阵鼓乐声,随后一个管家走到楼边,吟了一首诗:
彩楼高高搭起,一时之间焕然一新,这是天上人间都少有的富贵景致。
告诉各位想要求娶的公子,我家小姐正满怀诚意,等着良缘降临。
管家吟完诗,就站到一边。很快,一群穿着彩衣的丫鬟簇拥着符玉瑶,走到彩楼正中间坐下。符玉瑶抬起头,往楼下看——只见楼下的人都仰着头,眼睛盯着自己,其中彩楼左边站着一个人,穿着华丽,身姿挺拔,一看就气度不凡。那人正是赵匡义:
他戴着一顶官样的黑纱巾,穿着一件青色的紵丝袄,外面套着蜀锦做的披风,腰间系着金线绣的绿带子,脚上穿着黑色的靴子,站在那儿,一举一动都透着潇洒。
符玉瑶一眼就认出了他,心里更高兴了,觉得他今天看起来比上次更英俊。再看彩楼右边的韩松,长得又矮又丑,脸黑得像炭,背还有点驼,虽然穿得也很整齐,却怎么看都不顺眼:
他戴着一顶官样的青丝笠,穿着一件黄褐色的紵丝袍,系着一条绿绒金线绦,脚上穿着黑色的麂皮靴,站在那儿,跟赵匡义比起来,差远了。
符玉瑶把两人看了个清楚,心里早就有了主意。她站起身,从丫鬟手里接过彩球,对着天空拜了拜,然后紧紧攥着彩球,瞄准赵匡义,用力抛了下去。彩球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正好落在赵匡义手里。赵匡义又惊又喜,翻身上马,带着随从,高高兴兴地往南街去了。
韩松站在楼下,看着彩球被赵匡义接住,脸都黑了,周围的人也都对着他指指点点,小声嘲笑。韩松的随从们也觉得没脸,簇拥着韩松,骑马回了家。
韩通听儿子说了这事,气得拍着桌子大叫:“主上都开口了,难道还比不上范质一句话吗?”他越想越气,立刻让心腹将士带着几百个家丁,埋伏在南街的必经之路上,准备等赵匡义娶亲的时候,半路抢亲。
可韩通没想到,他的计划早就被人泄露了,赵匡胤很快就知道了这事。他赶紧跟郑恩商量对策。
郑恩笑着说:“这有什么好怕的!咱们让娶亲的队伍带着新娘,从小路走,我来扮成新娘,跟他们玩玩!”
赵匡胤也笑了:“这主意好!”
于是,他们让随从抬着轿子,带着符玉瑶,悄悄地从僻静的小路回了赵家,让赵匡义和符玉瑶拜堂成亲。这边安排好了,郑恩就穿上新娘的衣服,坐在轿子里,前面让乐师吹吹打打,敲锣打鼓,灯火通明地从南街大路上走过来。
埋伏在路边的韩家士兵,见娶亲的队伍来了,立刻放了一声号炮,一拥而上,把乐师和随从都打散了,抢着把轿子抬回了韩府。
韩通一见轿子抬来了,高兴得不得了,亲自上前,掀开轿帘,想看看自己的“儿媳妇”。可轿帘一掀开,里面却走出个穿着嫁衣的郑恩,郑恩还故意捏着嗓子,高叫道:“韩兄,我来啦!快准备好酒,陪我喝几杯!”
韩通一看,顿时傻了眼,知道自己中了计,可也没办法,只好陪着笑脸说:“老弟要是不嫌弃,我这就让人备酒!”
郑恩见韩通服软了,也收起了玩笑,严肃地说:“韩兄,婚姻这事要看缘分,公子以后肯定能找到好媳妇,何必为了这事伤了和气呢?”说完,就告辞走了。
韩通气得浑身发抖,却又发作不得,只能把气憋在心里。第二天,他进宫把这事奏报给了世宗。世宗叹了口气:“匡义也是我的爱弟,这事你就别放在心上了。以后朝中要是有合适的姑娘,我再为你儿子做主,帮他选一门亲事。”为了安抚韩通,世宗还下旨,封韩通为侍卫亲军副指挥使。韩通只好谢恩退下。
可世宗的病却越来越重,吃不下饭,身体一天比一天虚弱。他知道自己撑不了多久了,就召范质等大臣进宫,托付后事:“太子还小,你们一定要尽心辅佐他。以前有个翰林学士叫王著,是我没当皇帝时的老朋友,要是我不行了,你们就任命他为宰相。”
范质等人连忙跪地受命,出宫后,私下议论起来:“王著天天喝酒,是个有名的酒鬼,怎么能当宰相呢?这事可不能说出去,免得误了国事。”
当天晚上,世宗躺在寝宫的床上,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消息传出去后,朝野上下,不管是官员还是百姓,都忍不住叹息——世宗虽然后期沉迷享乐,但之前也做了不少好事,是个难得的好皇帝。后人写了首诗赞美他:
五代一共出了十二个君主,世宗最是英明神武。
出兵打仗任命将领,没人能敌;制定法律均分田地,不是为了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