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我们生长的时代 > 第一次约会(第1页)

第一次约会(第1页)

金凤娘道,“你原来是病了?我们以为是你不想认我们,又或者脱不得身,才这么久不来。你可好转了?这脸蛋看着红扑扑的,个子也高高大大的,看着倒不像有病。大夫怎么说的?”

兰甫只说不过是感染了时疾,没将大娘子给她输血的事情跟二位老人说。金凤娘仍旧是忍不住地抹泪,“其实我们活着,也不过是为了看你活得好。只要你活得好,我们活着才有盼头。”

兰甫打开路上买的两瓶汽水,“姥姥姥爷,你们还没尝过罢,可甜了!”

二位老人各自嘬了一口,都说甜。兰甫说道,“我如今过得很好,先生都是伪满洲国最好的先生,吃的用的也都是极好的。”金凤娘摩挲着兰甫这枚镯子,说道,“孩子,就看在这枚镯子的份上,你也不要和她置气。我虽不认得好东西,但像这种极好极贵的,我也看得出来。”

“姥姥,我如今给同学补课,一个月也有五个大洋。你们如果跟小翠住在这里,我将五个大洋都给你们用。”

金凤娘摆手道,“你还不知道罢。小翠将你给她的大洋留了两百二十个给陆先生,剩下的不够买这间房,她去银行做了抵押贷款,抵的就是她自己的身价银子。如果她这边赚不到钱,她又要被卖去当丫鬟了。我们便劝说她把楼上另一间房子租出去给人住,我们仍旧回到你邹大哥那里住。”

“总是麻烦人家也不好。”

“麻烦你邹大哥是麻烦,麻烦小翠就不是麻烦?何况我们住在奉天城里也住不惯,在你邹大哥那里住了十年,熟得就跟自己家一样。你邹大哥有事要远行,正要留我们两个给他看房子呢。我们就喂点鸡种点菜,隔三岔五进奉天城来看看你,自在得很。”

她们又叙了一会子话,眼看下午上课快要迟到了,兰甫才回学校。下午放学后,兰甫又特意买了她平时最爱吃的卤鹅肠,陪两位老人吃了几块,又说了一阵子话,这才回去。兰甫心中想到,这个邹捷既然和怀国是朋友,也许也是抗日的义士,下次见了怀国,一定要问个清楚。她虽然没能力加入他们,好歹身上有一点钱,虽然微薄,也愿意全部拿给他们用。

大娘子和杨嫂正在屋里等她吃饭。平时只有兰甫时,杨嫂都坐着吃饭。如今大娘子来了,她仍然站在大娘子身后。虽已是仲春天气,大娘子仍穿着夹袄,头上还戴着一个抹额。兰甫见了连忙问候大娘子,大娘子说,“不很碍事,只是觉得身上发寒,喝碗热汤看能不能好一点。”

兰甫连忙夹了一个大鸡腿在大娘子碗里,“娘,先生说了,汤里面脂肪多,蛋白质少,补身子还是要多吃肉。”大娘子笑道,“我不爱吃肉,不过既然是兰儿的心意,我一定吃。”

如此过了三四天,大娘子渐渐也在院子里走动走动了,便说要回去。虽十分舍不得兰甫,但家中实在一刻离不得她。大娘子拉着兰甫的手,叹道,“什么时候只有咱们娘儿们几个就好了,在一起清静。那个大家大业的,我实在不喜欢。我也就撑到你念完书,之后的事我再不管了。到时候你爱打理就打理,不爱打理就一把卖了。”兰甫也不知道她说的一把卖了的里面有没有那些姨太太们,只是她也从不过问这些事的,也没把大娘子那些话当真。

大娘子回去的第二天,兰甫早上起来仍旧去大娘子卧室请安,走到门口才想起来她已经回县城了。好在她也没将此事放在心上,照样踢她的足球去了。

再过了没几天,金凤娘帮小翠相看的租客也敲定了。是四个纺织厂的女工,合租那一间屋子。月租金一共是一个大洋。她们四个人是白班夜班轮流上,白天有两个人在睡觉两个人在干活,到了晚上又换过来,每十六天调个过儿,因此就算是四个人住一间房也不觉得挤。金凤娘自来熟,和她们聊得好,要她们有织废的料子都便宜给小翠,小翠做成了衣服也便宜卖给她们。就此说定。

兰甫找一个天气晴好的中午,买了一张大大的宣纸,将小翠店铺的门板拆下来,宣纸铺在上面,写了“小翠裁缝铺”五个字。她从小跟着秦老太爷写大字,这几个字写得苍劲有力,一点不像十几岁的孩子写的。围观路人都拍手叫好。小翠连忙找人做了匾额,挑个良辰吉日挂在了门上。兰甫看着那群看挂匾额的路人,笑道,“现在大家都记得你的店铺了,这三个大洋花得值得。”

清明节的第二天,兰甫约好和华云一起去看华星。华云先来找兰甫。兰甫问华云,“姨妈知道你来吗?”华云说道,“我没告诉她,但她大概猜到了。”又对兰甫说道,“你别多心,我娘只是一见你就哭,倒不是恨你。有回我和她说话提到了你,她也没事一样过去了。”

兰甫说道,“什么时候姨妈能见我了,你再告诉我,我去拜访姨妈。”华云点点头。两个人叫了一部马车,一起到了墓园。途中华云问兰甫还弹不弹钢琴,兰甫说道,“没有请先生教了,就是自己每天还练个半点钟。”华云问道,“怎么不请先生了呢?”兰甫只说道,“如今学业重了,再请先生也没有这个时间。譬如我今天会了你,下午回去还要做功课。”

那时的人兴葬在祖坟,埋在公共墓地的多是无根无基的异乡人,也有外国人,外国人中以日本人居多。华星的墓碑是白色的,左右两边各立着一个小天使,旁边还有一个空着的墓地,是三姨妈给自己预备下的。

离开墓园时,竟然看到了陶三勇,兰甫和他点头致意,又对华云说道,“这位是陶三勇,是哥哥的好朋友。”两个人随口聊了几句。原来陶三勇是来这里拜祭他外祖父的。陶三勇说道,“外祖父三十岁时就来了中国,他已经把自己当作中国人了,因此也立下遗嘱说要葬在中国。”他又说道,“外祖父一辈子行医济世,救过不少中国人的命。”

华云笑道,“我二姐将来也要当医生。”不知怎的,兰甫忽然想到华星和日本人打网球的那天,心中颇为烦闷,再说了几句就散了。

兰甫和华云坐一辆马车,先送华云到家。在三姨妈家门口下了车,兰甫对华云说道,“你跟三姨妈说,就说我问她好。”

回到家中,三姨妈在沙发上听话匣子,见了华云,叹道,“见了你二姐姐了?”华云点了点头。三姨妈问道,“她现在有多高了?”

华云说道,“五尺八寸不知道有没有,五尺七寸肯定是有的。”

三姨妈叹了一声,不再说话。

华云不好打扰她,遂独自上楼回房。三姨妈也说道,“你弹琴我听听,就弹《演艺人》罢。”华云果然坐在钢琴旁弹了一曲。三姨妈点头道,“很好,有你姐姐当年弹的那么好听了。”又叹道,“你姐姐就是太优秀了,钢琴弹得好,网球打得好,书也读得好,外国话也说得好,太优秀的孩子,我们人间留不住。”

华云走到三姨妈身旁坐下,说道,“娘,你要这么说,我下次再考了倒数,你可不许说我了。”三姨妈摸着华云的头,说道,“还是大姐聪明,把个女儿养得呆呆笨笨的,反而在身边留得长久。”

华云连忙说道,“二姐姐不笨,二姐姐功课很好,还给我补功课呢。”

三姨妈并不说话。

再说兰甫目送华云进了家门,正要回身上马车,忽然陶三勇从后面走来,说道,“兰甫,正是清明时节,要不要一起去踏青?”他会了东洋车的账,那车夫已经走了,他一个人站在兰甫的马车旁,兰甫只好说道,“那就一起罢。”

上了车兰甫问去哪里,陶三勇说,“不如去井上公园。”兰甫说道,“井上公园不好,不要去那里。”自从华星逝后,她再没去过井上公园。于是陶三勇又问道,“我知道城郊有一处地方,那里临着河有一大片草地,远远地还有一个饭庄,要吃东西尽可以叫过去,就好像唐朝的裙幄宴一样。吃完了又有人来收拾,不用自己动手,你说好不好?”兰甫点头说好。于是陶三勇告诉了车夫地方。

那一处地方十分幽僻,只有一家小小饭庄,却停了五六台汽车,每台车上都悬挂着日本国旗。兰甫下车看见了,问道,“这是日本人开的饭庄?”陶三勇说道,“店主是日本人,不过店里的装饰陈设全是按照唐朝的风俗来的,还给提供竹竿和唐朝的衣裙,来这里吃饭的也多是一些心慕大唐盛景的人。还有几样菜与点心,是古书中记录的唐朝风味,很是别致。”

兰甫忽然心里生了厌,恶狠狠地说道,“你们日本人再怎么学唐朝也学不像。”陶三勇并不介意,笑着引着她往店里走去。店小二见了他俩,赔上十分的笑脸,说道,“二位来得不巧,今天这里被包下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