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其陆军进攻、海军登岸,则我方划出一地,严阵固守,以待中央之命令。”
“此时,须忍耐、坚定、镇静、谨守之。”
“中正”
邱清泉反复地,将这段话读了三遍。
每一个字,他都认识,但组合在一起,却让他感到无比的窝火!
这封电报的态度,含混到了极点!
它似乎有“伺机而动,暂不抵抗”的意思,却又要求“严阵固守”,说明不排除进行抵抗。
这到底是打,还是不打?
抵抗到什么程度?
一旦擦枪走火,责任谁来负?
所有的关键问题,都没有答案!
很显然,常瑞元并没有下定任何决心。
他将所有的压力和抉择的难题,又原封不动地,踢回给了前线的指挥官,也就是邱清泉。
“啪!”
邱清泉将那张电文,狠狠地揉成一团,砸在了地上。
“忍耐!镇静!又是这一套!”
他在指挥部内,如同困兽般咆哮起来,丝毫不顾及身边那些噤若寒蝉的下属:“老头子!他怕了!””
他的声音里,充满了失望与愤懑:“我们连日本人的甲种师团都敢硬碰硬地打!现在,却要对一群殖民地的看门狗,忍气吞声?”
“这是什么道理!”
“他就是怕得罪英国人!怕得罪那些高高在上的西方国家!”
邱清泉指着地图上,那片代表着中国的广袤土地,双眼通红:“这片土地,是我们将士们的鲜血一寸一寸打回来的!不是忍耐和镇静换来的!”
“真是岂有此理!”
整个指挥部内,似乎只剩下邱清泉发牢骚的声音。
下属们,一个个低着头,不敢言语。
他们理解军团长的愤怒。
因为,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憋着同样的一股火。
英印军这群该死的“友军”,该死的印度阿三着实该死!
但他们也知道,军令,就是军令。
哪怕,那是一道,让他们感到无比憋屈和耻辱的军令。
邱清泉忽然想起了军训部总顾问楚云飞:“不行,我要询问一下楚总顾问的意见,他肯定会有不同的看法。。”
“楚长官远在华北前线,恐怕很难影响山城诸公决断。。”
“死马当活马医,我就不信老头子会不考虑楚长官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