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玉壶春瓶拍卖成交记录 > 水患(第1页)

水患(第1页)

秋阙出征已过数日,秋宴在朝堂上愈发沉默。丞相与徐老牵头的太子党势力盘根错节,大半官员皆唯其马首是瞻,即便皇上有意制衡,这般根深蒂固的权势也绝非一时能撼动。如今秋阙离京,朝堂上再无一人能与他呼应,他就更加形单影只了。

他指尖常不自觉攥紧朝笏,秋阙临行前的话总在耳边回响:“朝堂若不稳,前线便是断了根的树。”

是啊,若他不能在朝堂上站稳脚跟,秋阙与傅清择这一去便是孤悬无援——徐老怎会容两个可能威胁太子地位的人,带着军功平安归来?打仗从不是只靠两军对垒,情报、装备、粮草、人才,哪一样离得开后方支撑?若粮饷被断,纵使将士们再勇猛,也不过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若后盾孱弱,将士们缺衣少食,纵是名将也守不住一寸疆土。

想到这,秋宴暗中动作起来。他先寻了那些被丞相党排挤的官员:被架空实权的正一品苏国公,与秋阙素有交情的从三品中都督管易安,还有些虽职位不高、却胜在人数不少的中层官员。

可这些力量仍显不足,要与丞相抗衡,他必须先提高自己的品级,唯有手握实权,才能真正护住前线。

转机在七月中旬悄然降临。江南连日骤雨,江水漫溢,圩田被淹,数封告急奏折堆上御案,灾民流离失所的消息传至京城,满朝官员皆面露难色。

皇上犹豫再三,未敢轻易派任——江南水患年年反复,此前几任官员要么潦草了事,要么私吞公款,竟无一人能彻底解决。

“臣愿往江南治水。”秋宴出列请缨,声音清亮,“臣请户部尚书郭侍同行,一则可掌粮草调拨,二则便于协同地方。”

皇上见他态度坚决,又有户部尚书辅助,当即准了,令二人次日便启程。

退朝后,苏国公拄着拐杖追上秋宴,压低声音道:“贤侄此去江南,到了肃州便找县令李亩一叙。他是旧识,自会助你一臂之力。”

“多谢国公提点。”秋宴拱手致谢。

日夜兼程赶了一日一夜,车马终于踏入江南地界。

刚歇脚,便有家仆送来秋道源的信:信中言辞恳切,邀他先去徐州,称已备好接风宴,定要好好招待他与郭侍。

秋宴对着送信的家仆温声谢过,却将信笺压在案上:“烦请回禀三叔,徐州灾情尚缓,肃州与济州百姓正盼着救援,我需先去最要紧的地方。”

说罢,他与郭侍商议,决定兵分两路——秋宴往灾情最重的肃州,郭侍往济州,先安抚民心、安置灾民,再查探实情,因地制宜谋划治水之策。

马车在肃州城外停下时,雨还未停。竹青撑着油纸伞快步上前,扶着秋宴的手臂轻声道:“少傅小心,地上积水泥泞,滑得很。”

秋宴抬眼望去,心头骤然一沉——京城此刻该是春阳暖照,草木葱茏,可肃州的天空却被厚重乌云压着,连风里都裹着湿冷的水汽,灰蒙蒙的天像是要塌下来一般,压抑得人喘不过气。

“少傅一路辛苦!”不远处传来一声问候,肃州县令李亩已带着属官在雨中等候。

他身着青衫,袖口沾着些水渍,面容周正儒雅,却透着久病的苍白,说话时偶尔低咳两声,眼底是掩不住的倦意。

“久闻少傅年轻有为,今日一见,果然气度不凡。”李亩拱手笑道。

秋宴亦拱手回礼,语气温和却带着几分了然:“县令大人客气了。只是晚辈早有耳闻,大人当年亦是状元及第,风华正茂,可比晚辈如今风光多了。”

他早派人查过李亩的底细:十几年前,苏国公与太尉还能与丞相徐老分庭抗礼,李亩作为太尉门生考取状元,寒窗苦读十余载,满心都是辅君治国、安定天下的抱负。

那时的他锋芒毕露,深得皇上重用,短短几年便立下不少功绩。

可这份傲骨终究没能抵过世俗浊流——随着他权位渐高,非议也随之而来,有人上书弹劾他受贿,竟还“搜出”数十箱金银珠宝。

自此,李亩被贬至肃州,一做县令便是数年。

不用细查也知,这背后定是丞相与徐老的手笔——先扳倒李亩这颗太尉阵营的“新星”,再逐步架空苏国公与太尉,一步步巩固太子党的势力。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