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初的阳光已略带炙热,正如“省心优选”发展的势头。第三家店的开业,仿佛按下了某个加速键。标准化流程的威力开始显现,新店从装修到开业、从冷启动到步入正轨的周期显著缩短,运营效率远超首店时期。
利润如同涓涓细流,持续汇入蓄水池。何欢对资金的使用愈发谨慎和老练。他设立了清晰的分配原则:大部分利润用于再投资、一部分作为风险准备金、一小部分用于改善员工福利和“舒心寓所”试点的维护。
那套三居室员工宿舍成了团队凝聚力的象征。小刘师傅再也不用天不亮就赶公交,精神状态肉眼可见地变好,甚至有更多精力研发新菜品。另一位入住的小伙子也变得格外踏实肯干。这个消息不胫而走,在员工中悄悄流传,成为一种无形的激励,甚至吸引了附近其他小店员工羡慕的目光。
何欢看到了其中的价值。他并未急于扩张宿舍规模,而是专注于将这套试点运营好。他制定了简单的宿舍公约,安排了轮流值日,并定期检查安全卫生情况。这个过程,让他初步积累了物业管理、规则制定的宝贵经验。“舒心寓所”不再只是一个福利项目,更成了一个微型的“管理实验室”。
【系统每日任务】也开始出现新的导向,仿佛在为未来布局:
【今日任务:研究不同物业类型(公寓、酒店、长租公寓)的基础运营模式与成本构成(额度0元)】
【今日任务:思考“省心”理念在居住服务领域的核心价值点(额度0元)】
这些任务引导着何欢将目光投向更远处。他开始隐约意识到,未来的“舒心”,可能不仅仅是给员工找个睡觉的地方,或许会衍生出面向不同客户群体的“舒心公寓”、“舒心酒店”等多条产品线。但这个念头还很模糊,他深知,没有强大的资本和成熟的团队,这一切都是空谈。当前的重点,仍是夯实零售根基。
风起于青萍之末。“省心优选”连续开店且经营良好的情况,终于引起了真正的关注。
一天,何欢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明远集团”战略投资部的经理,语气礼貌而专业,表示对“省心优选”的社区模式很感兴趣,希望约时间聊一聊,探讨一下“未来的合作可能性”。
何欢的心跳漏了一拍。来了!不再是业务员的推销,而是集团战略部门的正式接触。他保持了冷静,以“近期忙于新店开业,日程较满”为由,没有立刻答应,而是客气地请对方先发一份简单的拜访目的说明过来。
他立刻将情况告知了林薇。林薇的反应异常严肃:“明远集团,徐明远的产业。他们终于注意到你了。这不是坏事,但也绝不是简单的‘合作’。他们的‘合作’通常意味着控股或收购。你先不要拒绝,也不要轻易答应见面。我来查一下这个投资经理的背景和明远近期的投资动向。在他们面前,你现在还太弱小,必须极其谨慎。”
与此同时,那个跟风的“旺家超市”在坚持了半年后,终于贴出了“转让”告示。单纯的模仿和低价策略无法复制“省心优选”的核心竞争力,最终难以为继。它的失败,从反面印证了何欢道路的正确性。
然而,旧的对手退出,意味着新的、更强大的对手可能正式入场。
几天后,林薇发来了调查信息:“情况比想的复杂一点。联系你的那个经理背景没问题,但明远集团内部对社区生鲜板块似乎有两派意见:一派主张投资或收购像你这样的成熟小店进行整合;另一派则认为自建品牌更可控。徐明远本人尚未表态。这次接触,更可能是试探和调研性质。”
她建议何欢:“可以同意见面,但必须在你的地盘,我必须在场。我们的目的不是接受投资,而是借此机会了解行业巨头的想法,同时向他们展示我们的价值和发展决心,争取一个平等对话的地位,至少让他们短期内不会将你视为必须清除的敌人。”
何沉吟良久,同意了林薇的方案。他知道,这是一次危险的接触,但也可能是一次机遇,一次让自己和团队看清前方道路、更快成长的机会。
他站在第三家“省心优选”的门口,这里客流稳定,生意兴隆。远处,是他提供安居之所的员工宿舍楼。脚下之路已然坚实,但眺望远方,海平面尽头,巨大的风暴云团正在积聚。
他已不再是那个只能随波逐流的小船。他有了自己的舰队雏形,有了信任的舵手,有了共同划桨的伙伴。
与明远集团的会面,将是他驶出熟悉港湾,进入真正商海搏击的第一场风浪。他深吸一口气,眼神中没有恐惧,只有属于开拓者的警惕与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