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知青之歌 > 第十一章 论(第2页)

第十一章 论(第2页)

以上三点只是想象。希望为读者抛砖引玉,人类需要想象。

第二段

人类所有已知的认知,将来都会被颠覆,意思是认知是在不断的提升和完善,先开始的认知是片面的不完整的,是受到条件限制的,越往后,通过不断经历、成长、认识、发展、壮大,最初的认知就会不断增长渐渐变得趋向完整,(就像古时候认为天圆地方,后来发现并不是这样,这是认知过程中的一种必然,以前有,以后还会有,有时是循序渐进的,有时是突飞猛进的)并且不会穷尽。就像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一样。因为运动变化没有停止(时间只是对变化进行标记的单位)。

小到个人的成长也是如此,10岁,20岁,30岁,随着经历的增加,对以前的认识会不断更新覆盖,从而整个人也就慢慢的变了。(不是人变了,是对世界的认识变了,也就是认知变了,所以我不是人,我是记忆和思想的集合体)

所以人们古代传下来的部分理念,认知或者传统,有些是可以被颠覆的,它达到了应该被颠覆的程度,说颠覆它,并不是说它错了,而是它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就像量变产生质变,积累只是必要的突破条件。

是古人根据当时已知条件探索成果的积累,我们要感谢他们,因为没有之前的尝试积累,就不会形成现在可以突破的条件,这是认知成长的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颠覆它是因为更符合当下的情况,更贴合新的,相对更加完整的认知,之前的认知是片面的,现在受到补充,认识就更加完整。

人不能一直在历史中找答案,这样永远不可能进步创新,这也是固守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的弊端。

另外不是所有颠覆都会正确,这种正确要来自于符合实际的验证,是在未知中探索得来。并且仅仅只是符合了当下短暂或者很长一段时间,而非永远,因为将来可能还会被再次颠覆。这是必须要接受的。

第三段

除人以外的其它生物,包括植物,动物,昆虫,细菌,它们都能自主或被动活动,与人的区别,只在于记忆和思想的载体不同,载体的表现形式不同,以及能装载的信息数量和思想的处理范围或容量是受条件限制的,并且有的甚至极度死板,不活范,仅有一种单一思想,像一个生物程序,记忆和思想都受到条件严格约束。

记忆见闻谓之知,思想动变谓之欲,有知有欲能为生。小草有知,知生藏,小草有欲,欲成长,有知有欲,方有生命。所有生物皆有知欲。

区别只在于大小多少的不同,且唯人类独多,人与人的不同,也只是记忆见闻思想动变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不存在种族分别,敌友同异,好坏善恶,只是相互之间的认知有差别。

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导致某些局部立场不统一,从而有了同异善恶之分,这种认知的差别不是两极性的,不存在好坏对错优劣这种定义。

只是完整与不完整。说完整也只是这么说,没有绝对的完整,因为变化还没停止,时间还在记数。

但这并不妨碍认知向着完整化前进。从包容的角度说,如果某人可以包容一切,那么可以说他拥有完整的认知,但是包容必须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只有完全理解才能真正包容。

可以说有分别或歧视的人,他的认知就是明显不完整的,对他分别或歧视的点以及世界的理解不够。

包容不是容忍,不是一味的退让。而是完全理解后心理上的一种坦然和接受,并与之得到更全面的判断条件,能够做出相应更加合适的对待方式或决策行为。

多数人只能看到自己能看到的世界的样子,而看不到别人看到的世界的样子,这就导致每个人的认识不一样,对于未知的就会本能的恐惧,要消除这种恐惧,就必须强行理解,做作解释,偏见和误会,甚还有歧视等等,就是这样产生的。

而有的人眼光放的更宽更长远,视角也更宏大,通过同理心,将心比心,能将他人看作自己,能同时站在另外的立场,用另外的眼光或叫更高的视角来看,就能看到另外的世界更大的整体,就能做到相当的理解,有了这种理解,再做判断决策的时候,就能消除一定的偏见或歧视,使最后的选择更加应当,不存在对错好坏,就是应当如此。也可以说符合更大的整体的利益,利人利己利他,这才是包容。

第四段

有这么一句话知道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有人说是理论没有得到实践,有人说是知行不合一,那为什么知不能行呢?

因为这个知并没有化做真知,只是停留在记忆的层面,这种情况的知,大部分不是自己切身的体会,而是来自于书本,或者传闻,看到一段能打动内心的文字,或听到很有道理的话语,感觉自己知道了,其实只是知道了这个信息,然后将它作为记忆存储在了大脑里,并没有形成思想。

当遇到问题的时候,对其进行处理的是思想,思想出于自我保护只会调取真知,这个真知可以看作一个库,在记忆中得到信任,也就是全方位了解,完全消化的信息,就会放在这个库里,自己切身的体会,深刻理解的信息,以及本能都会在这个库里。

而记忆太多太大,全部调取一遍会很费时间,遇到问题时,往往不可能有那么长的时间反应,所以那些听来的信息只会作为记忆存在,临时遇到问题,几乎不会被调用。所以就导致,只是知道,但不能行。

这个知就是记忆见闻的知,而要达到行,必须要经过思想,就是说,行之前必须要经过欲的层面,而欲就包含了思想动变,信息只有完全消化才能化做思想,才能被快速调用。否则就只能以记忆存在。

比如获得了一个道理,觉得不错,这时只是记忆;需要把他完全消化,可以是切身的体验一遍,也可以进行模拟演练,能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地步,完全吃透,那么这个道理才能化做思想。

遇到问题时,大脑通常会就近调取,就会优先从这里调取。从而行为上跟着做出反应。这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而行其实很简单不需要考虑,只需要达到欲的层面,行自然就会实践,这是无形的认知参与有形世界与之互动的必然过程。

思想产生行为,当有了这个思想,行为自然而然的就会产生,都不需要刻意;反之若没有这个思想,即使产生了行为,那也是违心的,短期可能勉强维持,时间长了必然越来越累,难以坚持。所以严格来说,行为其实不需要约束,真正要把控好的是思想。

人们在主动做出一个行为之前,必然先有一个想,如果没有这个想,任何行为都不可能产生。

前面也讲了身体是靠大脑控制,在载体完好的情况下。起决定作用的只有知和欲,所以为什么过不好这一生,是因为那些道理,只是记忆,而没有化作思想。

第五段

知是欲的基础,欲是知的出口或表现,再通过身体活动就能参与到有形世界中,知如果离了欲,就会像一个石头,即使内心很丰富,也无法得到表现,看起来就像一个死物;而欲离了知,就等于是一个石头,纯粹是个死物。所以纯粹的无知无欲就是死物。

对于人来说,这个欲还有一个度,多了少了都不好。

知少欲少就会像一个简单的生物程序,知少欲多,欲多的情况一般是身体的不健康或者缺乏某种认知导致的,就会形成妄欲,不该有的欲,或错误的欲,这种多余的欲是对外界或自身的一种误解。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