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知生堂 > 第十一章 论(第3页)

第十一章 论(第3页)

知多欲少则是陷入了某种局部认知的陷阱,因为全知全能是人类整体认知发展的方向,再没有达到之前,某一个人是不可能全知的,所以这个知必定不是全部的认知,然而确把这种局部的认知当成了整体的认知,比如某些认为看透了世界的人开始无意义化,空化,这种知就是试图在减少欲,这就是妄知。

知多欲多,这种是超出了当下时间空间的过度的,不符合环境的,会被整个外在环境所不容。所以大到整体小到个人,最健康的状态都是循序渐进的发展。掌握适度,不多不少。

知少欲多可以提高相应的知,知多欲少可以通过辩证跳出认知陷阱。

(这里的多和少是指度没有把握好的意思,增加和减少欲都可以是正确的,因为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这段有些复杂,需要灵活看待)

第六段

问:为什么有知有欲,方有生命?

答:知是欲的基础,欲依赖知,在没有知的前提下,欲是不可能存在的,比如一个有严重抑郁症的人,可能会觉得这个世界没什么意思,会失去继续活下去的兴趣、勇气或动力,他就会产生想死的欲,这是每个人的记忆见闻,思想动变的不同造成的。这时,如果增加他紧缺的记忆见闻,帮他获得需要的思想认知,补齐或完善,那么他就会有继续活下去的知,从而有了继续活下去的欲。反之最后可能就死了,就是真正的无欲,不见闻不思想不活动不呼吸,植物昆虫也是如此,它们可能没有所谓的大脑,或者大脑的表现形式不同,但他们肯定有知和欲,就像小草满足条件就生,不满足条件就藏。它能够感觉并知道这个条件,这就是知在作用。一旦满足,即刻就生,这就是欲在作用。所以无知无欲,为死;有知有欲,为生。

(补充前面说的抑郁只是从剥离出□□的思想层面讲,如过是一个完整的自然人,那么还与身体的健康状况有关,这个健康以西医的视角检测是无法看出的,只能以中医的视角才能察觉,比如过度忧思或愤怒,身体部分器官就会受到影响,这些器官与之有着相连的关系,受到影响后就会加重忧思,越忧思,器官就越失控,越失控就越忧思,最后陷入循环。所以一个完整的人既要处理思想的问题,也要处理身体器官的问题。思想靠认知,器官靠草药。)

所有存在的生命,都是有知有欲的,而无知无欲的往往是死物,机器人如果被赋予了真正的知和欲,能够主动的记忆见闻、思想动变,那么他就是机械生命,否则就不是机器人而是人形机器。如果赋予的知和欲是固定的,死板的,程序化的,严格限制的,那么也不能冠以人的定义,而是像上面提到的像其它生物一般,顶多只是低维度的机械生命,更多的可能还是机械程序。

第七段

不同肤色不同相貌的健康或正常的人,装载记忆思想的功能大致是一样的,如果他们装载的记忆与思想一模一样,你与他们任何一个人不断的交换相处交流,面貌虽然有变,但交流相处会毫无异样,除去外貌,简直就是同一个人,那么可以说他们就是同一个人。

如此得出结论,肉身只是载体,而我是思想和记忆的集合体。知道了这个就知道了不同的人只是因为记忆和思想不同,而这种不同是必然存在的,且不能绝对统一,但是既然大家都是记忆和思想的集合体,那么大家就是同一种东西,有共同的目标或使命或愿望,古人说和而不同大概也有这个成分。

第八段

因为我在大脑里,身体只是被我操控的生化体工具,所以如果能将我的所有思想记忆,(这个思想单元是独一无二的,它决定了对以往的以及新接触的信息如何分析,选择,判断,决策,采取何种行动,怎样表现如何反应等等。)将它们转移到另一个更佳的载体上,就可以脱离人体这个有限的生命载体。这种转移是不能复制的,是独一无二的。所以经过转移后,我还是之前那个我,状态可能会更好或更差,这取决于载体的设计,就像人身体的不同的健康状态。

而被转移后那个失去我的身体,大脑应该会回到还没出生的状态,没有记忆没有思想,没有情绪连哭都不会,是一种呆滞状态,像一个植物人,可能会保留一些肌肉记忆,及动作习惯。这个过程和打一个疫苗,做一个手术本质上是一样的,人类将进入一个新的进程。

这势必会和传统观念产生冲突,认为这违背了自然人伦天道,其实并没有,这只是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和冷兵器进入热兵器时代一样,人不可能超越自然,这一切的可能都是自然允许的,否则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要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同时要以人为本,这个人不是指□□,而是前面说的那个我),只有当探索测试,得出的结果不利或得出的信号不好,才可能是不被自然允许的,而这种不利还有一个程度大小的分别,以及使用恰当和不恰当导致的区别;就是说存在一个容错区间,不能怕摔倒就不走路了,但明知会毁灭还不阻止,那真的就会毁灭了。(这种需要判断的情况是繁多的,做判断也是要灵活的,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第九段

一个人其实从一出生就附带着多种任务或使命,有些是有知有觉的,有些是不知不觉的,比如你读书努力上进考上名校,这件事完成的使命或任务分别有:完成你自己的目标、你父母、与你有关联的所有人、学校、社会、政府、国家、以及整个人类进程都有关联,包括更高维度的需要。

有些你自己知道,有些你自己不知道,但走到最后,它确实会完成某种间接任务,不管你想过或没想过,这都是必然会产生的。

甚至不管你做什么,就算什么都不做也能感受到会有一种不可抗力在影响着不由自主,哪怕自我灭亡,也会不自觉的完成成为反面例子的任务,只是从个体来看作用很渺小微乎其微,但是个体壮大成群体就很大了,影响也显而易见。

这个有知有觉的是显性,不知不觉的是隐性,两者同时存在;人类个体在社会中发展,会同时促进社会本身的发展,对社会发展不利的会灭亡,比如朝代更迭。

发展的好的,方向正确的,走在前面的,会获得更好的物质或精神上的享受,在人类看来是某种应得的回报,或因果,或追求,在更高维度看来这就是奖励。

但这奖励是人类自己给自己定义的,回报或因果或追求,像是一种无法解释于是合理化的结果。

比如蜜蜂为了储存食物或者为了生存,采集花蜜,最后不知不觉的完成了花粉传播以及养蜂人的目标,蜜蜂与花朵与养蜂人没有言语上的交流,也没有任何契约或商量共识,但最后确实达到了蜜蜂的目的,以及维持生态平衡(大自然的目的),还完成了养蜂人的目的,这个就叫采蜜法则(蜜蜂采蜜完全出于自身的需求,但同时无意识的会促成更大的生态目标或者更高维度的需要)。

佛家讲凡世间所有相皆为虚妄,可以解释为人类认为自己进行各种社会以及生产活动,最后为的就是物质与精神的享受,或者说是为了生活,而这种享受或目标的定义只是人类合理化的描述,这就是表面,也就是相。

而背后实际上是在完成更高维度的需要,这种享受只是一种奖励或激励,是更高维度标示的方向,并不是人类想的那样,所以人类所定义的不过是自主合理化的解释,一种自我安慰,是基于自身认知条件的限制所形成的局限解释,并在群体中达成了共识。

并不是真实完整的所以是虚妄。而这种虚妄并没有不好也不是贬义词,不存在好坏的概念,好坏只是个体当下主观的感受,而理解这种虚妄只是增加对更高维度的认识以及自身的了解,仅此而已。

第十段

在初步接触未知时,为了符合当下的认知,大脑就会强行进行解释,无法解释时就会产生恐惧,就必须要解释出个所以然,误解也就是这样产生的,也就是强行的合理化。所有的认知都是试图合理化的解释,包括本文。但这种解释如果是汇总了大量的信息甚至更长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尽可能以看到全貌为基础的解释,那就是相对更接近完整和真实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面对相同的事情,李世民和朱由校,做出的判断和决策必然会大不相同,原因也在于此,人的原因就是认知的原因,而事物的原因往往和人有关。

古代各个国家朝代不断更迭,人们只说是为了权利斗争,这也是表面现象,实际上就是因为掌权者没能实施利于社会进步发展的制度,导致对发展不利,所以不好的下台,好的上台,不好时又下台,其中每一个个体都是为了各自的生活或集体不得已而为之,这种追求是必然会发生的,所以形成了不断更迭的循环。

但技术、认知、发展脱离了这种循环从不曾停止进步。这一切都是来源于更高维度的需要所形成的约束,人类并不自知,而发展必然是要达成某个目的。

(因为地球上所有生物的行为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最后都是使生态平衡地球保持活性,但只有人比较特殊)

要知道这个特殊,就得站在更高维度的视角来看:

假如地球是活的,面对这样的宇宙环境,面对周围没有活性的跟自己长得差不多的星球或同类,会作何感想,首先肯定是保存自己,然后呢?会不会想让其它星球也像自己一样拥有生命或者其它等等?如果这样想,那么让人类不断发展的意义就能够理解了。这是基于这个意义是地球产生的,可以猜测地球的目的。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