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大明嫔妃同人 > 第104章(第1页)

第104章(第1页)

“水至清则无鱼……”谢迁低声喃喃,道出了几人共同的心声。这官场上,谁又能真正经得起彻查?今日李贵妃能用这等酷烈手段扳倒太后的娘家,明日若是看谁不顺眼,是不是也能如法炮制?东厂的那群鹰犬,闻着血腥味就能扑上来,谁能保证自己绝对干净?

一想到闻溪那双冰冷无波的眼睛和东厂无孔不入的侦缉,几位阁老的后脊梁都窜起一股凉气。

更让他们无力的是,太后如今看来是真的倒了。皇帝的态度如此决绝,甚至不惜移驾豹房以示割裂。礼法上,太后仍是母后,但谁都知道,经此一事,她老人家在后宫、在前朝的话语权,已被皇帝亲手削去了。

而他们这些外臣,面对一位圣眷正浓、手握实据、又深谙如何利用皇帝情绪和朝野舆论的贵妃,地位变得极其尴尬。她是君,他们是臣。她若以转奏圣意、关心民瘼为名插手政务,他们竟难以像当年抵制万贵妃那样,直接用“后宫不得干政”的祖制来硬顶回去。因为她总能将她的意图

,巧妙地包裹。

“当年万氏虽骄横,至少,至少还守着后宫不直接干政的底线,懂得些分寸。”李东阳压低了声音,语气中带着对万贵妃时代一种扭曲的怀念,“可这位李宸贵妃,绝非善类啊。”

她不是仅仅满足于宠爱和富贵的后宫妇人,她看得懂朝局,懂得利用规则,甚至敢于打破规则。她将帝王的爱宠、东厂的刀、民间的怨气、以及朝臣的顾虑,全都编织成网,为她所用。

这样的女人,比单纯恃宠而骄的万贵妃,可怕十倍、百倍。

四人相视无言,都在对方眼中看到了深深的忧虑和一种无力回天的预感。大明的天,真的要变了。而这变化的中心,不再仅仅是任性妄为的皇帝,还多了一个隐在豹房帷幕之后,冷静拨弄着棋局的贵妃身影。

他们沉默地加快脚步,只想尽快回到值房,关起门来,好好消化这骤变的局势,思考自家和派系日后,该如何在这位厉害的贵妃娘娘手下小心行事。

太后远走

寿宁侯府的案子,在三法司与东厂的雷厉风行下,进展极快。铁证如山,无人敢徇私,也无人能徇私。皇帝的态度明确如利刃高悬,内阁被半强制地按在了这辆战车上,只能顺着既定的轨道疾驰。

最终的判决很快出炉,经皇帝朱批,明发天下:

寿宁侯张鹤龄、建昌侯张延龄,身为外戚,不知感念皇恩,恪守臣节,反而仗势欺人,贪暴成性。强占民田、纵奴行凶、贪墨宫帑、私放印子钱逼死人命……罪证确凿,恶贯满盈,民愤极大。依《大明律》,主犯当处极刑,即刻押赴西市,明正典刑,以儆效尤!其家产悉数抄没,抵偿亏空,抚恤苦主。一应从犯豪奴,或斩或流,各依律严惩不贷!

判决书字字如刀,没有丝毫转圜余地。

消息传入慈宁宫,张太后仿佛一瞬间被抽干了所有精气神。她没有再哭闹,没有再去找皇帝,甚至没有再说过一句话。只是静静地坐在窗前,望着庭院里开始抽芽的树木,眼神空洞得吓人。她知道自己救不了弟弟了,皇帝的心,比紫禁城的石头还冷,还硬。而这一切的背后,都晃动着那个李姓女子的影子。

她输了,输得一败涂地。不仅输了权势,更输了儿子。

行刑那日,天阴沉沉的。西市口人山人海,百姓们争相目睹这对恶贯满盈的国舅爷的下场。咒骂声、唾弃声、甚至还有鞭炮声,交织在一起。

慈宁宫门窗紧闭,仿佛要与外界的一切隔绝。张太后没有去送弟弟最后一程,她无法面对那血腥的场面,更无法面对儿子冷酷的决断和百姓的欢呼。

就在刽子手的鬼头刀落下的那一刻,遥远的慈宁宫内,张太后猛地闭上了眼睛,两行浑浊的泪水无声滑落,滴在华贵的衣襟上,迅速洇开。

一切都结束了。

良久,她对身边仅剩的心腹老嬷嬷道:“去告诉皇帝,哀家要去南京旧宫居住,为先帝祈福,为大明朝祈福。即日便启程。”

老嬷嬷大惊失色,跪地哭求:“娘娘!万万不可啊!您这是何苦?陛下他……”

“去传话。”太后的声音平静得可怕,带着一种心如死灰的决绝,“哀家不想再见他,也不想再留在这座紫禁城里。”

老嬷嬷泣不成声,只得去豹房传话。

朱厚照正在批阅奏章,李凤遥在一旁为他磨墨。听到老嬷嬷颤抖的禀报,朱厚照执笔的手顿住了,一滴朱墨污了奏本。殿内一片死寂。李凤遥垂着眼,仿佛什么都没听到。

许久,朱厚照放下笔,声音听不出情绪:“母后……既然心意已决,朕不便强留。传旨,安排銮驾仪仗,务必确保太后凤驾安然抵达南京。一应用度,皆按太后规制,不得有误。”

“是……”老嬷嬷哭着磕头退下。

太后离京那日,仪仗依旧按照太后的规格,却透着一股难以言说的萧索。车驾缓缓驶出紫禁城,驶出北京城。

朱厚照没有出现,他站在豹房最高的阁楼上,用望远镜远远望着那支队伍变成一条细线,最终消失在天际。他负手而立,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有猎猎的风吹动他的衣袍。

李凤遥安静地站在他身边,同样沉默着。她知道,此刻任何话语都是多余的。太后的离开,彻底扫清了皇帝亲政的最后一点羁绊,也意味着,她通往权力核心的道路上,最大的那块绊脚石,已经自我移除。

从此,北京皇宫里,再也没有能压制她的人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