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语曦则面临更复杂的选择:在完成硕士论文的同时,她听从了家庭的建议,开始准备G市的公务员考试。
这意味着她需要在学术论文之外,再开辟一个全新的复习战场。白天写论文,晚上刷行测、申论题,成了她的常态。虽然压力巨大,但目标明确,路径清晰。
当所有的论文答辩都顺利结束后,三人终于有机会聚在一起,吃了一顿久违的饭。地点选在学校附近一家常去的小餐馆,气氛却与往年任何一次聚餐都不同。轻松中夹杂着一丝伤感。
几杯啤酒下肚,话匣子打开了。秦语曦问起了最关键的问题:“雪凤,工作定哪里了?留北京吗?”
谢雪凤放下筷子,眼神坚定:“嗯,定了。拿到XX(某知名互联网大厂)的研发岗offer了,留北京。”她的语气带着疲惫,更带着一股闯出一片天的决绝。
“真棒!”梁清嘉由衷地赞叹,“那以后就是帝都精英了!”
秦语曦也笑着说:“恭喜!以后去北京就找你蹭饭。”
然后梁清嘉和秦语曦也说了自己的打算:“我们俩都回G市。”梁清嘉说,“我进了一家500强的财务部。”
秦语曦接口道:“我嘛,在准备考公,希望能进检·察·院。”
话音落下,饭桌上出现了短暂的沉默。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此刻明确地意识到,曾经朝夕相处、共同奋斗的姐妹,即将踏上完全不同的人生轨道,一种难以言喻的遗憾和离愁还是弥漫开来。
北京与G市,不同的城市,不同的行业,意味着未来的生活节奏、关注话题、乃至人生轨迹都将渐行渐远。
“没事!”秦语曦率先举起杯,“不管在哪里,我们永远都是最好的朋友!常联系!”
“对!常联系!”梁清嘉和谢雪凤也举起杯,三只酒杯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响声,仿佛是对过去友谊的确认,也是对彼此未来的祝福。
那晚,她们聊了很多,关于过去的糗事,关于未来的憧憬,直到餐馆打烊。
几个月后,预言成真。三人真正开始了在平行世界里的生活。
谢雪凤如愿进入了那家互联网大厂,成为一名底层研发工程师。为了节省开支,她在距离公司几十公里外的郊区租了一个小小的单间。
每天,她需要经历漫长的通勤:先骑共享单车到地铁站,挤上水泄不通的地铁,站一个多小时,再换乘公交或骑行一段才能到达公司。往返通勤时间超过三个小时。
工作内容是高压的,“996”是常态,甚至“007”也偶尔有之。她像一颗螺丝钉,被嵌入高速运转的庞大机器中,大部分时间都在面对电脑屏幕解决一个又一个具体的技术问题。
她的生活被工作和通勤填满,鲜有个人时间,与秦语曦、梁清嘉的联系自然骤减,往往只能在深夜下班后,疲惫地刷一下朋友圈,点个赞,寥寥数语问候一下。
秦语曦顺利通过了公务员考试,进入G市人.民。检。察。院工作。她穿着得体的职业装,出入庄严肃穆的机关大楼,开始接触卷宗、案件和司法流程。
梁清嘉也成功入职了G市那家世界500强企业的财务部,在现代化的写字楼里,处理着全球性的财务业务。
她们都回到了熟悉的城市,住在家里,有着稳定的社交圈。她们之间的联系依然紧密,经常聚会,分享职场见闻和生活点滴。
三位曾经在同一起跑线上努力奔跑的女孩,在研究生毕业这个重要节点,做出了基于各自家庭、性格、专业和价值观的不同选择,奔向了迥异的人生方向。
谢雪凤选择在北京的科技浪潮中独自搏击,用辛苦和汗水换取职业发展的可能性和更高的收入;秦语曦和梁清嘉则选择回归G市,拥抱一种更为稳定、贴近家庭的生活。
她们的生活几乎没有了交集,就像投入水中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扩散向不同的远方。
那些在图书馆并肩复习、在火锅店畅谈人生、在毕业典礼上相拥而泣的场景,仿佛成了遥远的青春注脚。然而,那段共同拼搏结下的情谊,早已深埋心底。
她们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经历着各自的酸甜苦辣,或许在某个深夜,会想起对方,想起那段闪闪发光的、一起走过的岁月,然后继续前行。人生的分岔路,就此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