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你爸当什么刑警!”李新凤像是抱怨道,“明天起晚一点吧,过节迟到点没事儿。”
“刚到新岗位,毕竟想给大家留个好印象。”夏祖德头也不抬,不急不慢道。
“我说老夏,就你懂女儿是吧。”
夏祖德舔了下唇,没再说话。李疏梅偷偷笑了笑。
*
第二天晨会,二队所有人都集齐了,祁紫山把昨天调查的情况介绍了一遍。
马光平也拿起本子说:“我来说下昨天我和曲队去姜琴玉老家调查的情况。目前姜琴玉家属的DNA取样工作已经完成,昨天已寄往省厅进行核对。省厅说,费用高,DNA检测不给单独做,要攒攒才行。”
今年是1999年,受科技条件限制,这个年代的DNA检测条件苛刻,市局并没有检测设备,因此必须采样后送到省厅检测。一来一回,又加上各地都有送检任务,时间总是很漫长,保守要一周以上,最快也要三四天。
李疏梅印象里,DNA检测要几千块,如果仅是一起案子,那做一次也无妨,但是省厅的设备资源都有限,倘若全省都把样本送过去,那就不是几千块的事儿,所以省厅一定会根据案情重要度做出选择,集中检测。
相对来说,省厅更希望地方单位将案情精确化,减少检测次数,节约DNA检测的成本。
曲青川道:“大家也别急,我特意找老夏催了催,这起案子性质恶劣,老夏说,争取让省厅三天内回复结果。目前,我们没有顾虑,按照死者就是姜琴玉进行调查就行。”
大家都郑重点了点头。马光平接过话说:“那我继续。我们调查到,姜琴玉的母亲,压根也不知道姜琴玉去深圳打工的消息。”
费江河听到重要的信息,眼黑微微发亮,提醒说:“老马,调查结果从前到后,一五一十讲讲吧。”
“好,”马光平的目光落回本子,又抬起头说,“姜琴玉家也挺可怜的,她父亲早逝,母亲一直身体不好,今年病情有所恶化,卧病在床,迟早要动一个手术,因为缺钱,手术一直都没做,但在上个月,也就是八月底,一名陌生男子说是受姜琴玉委托,给她家送了四万块钱现金。”
“四万?”费江河脱口而出。
李疏梅也怔了一下,这个年代四万块钱价值不少,以姜琴玉在电子厂的工资,三年不吃不喝也攒不下四万块钱。
顾笙曾说,她借过姜琴玉一些钱,姜琴玉也曾变卖崔锐送给她的礼物,这些真的值四万块钱吗?
作者有话说:
----------------------
第14章生如尘埃。
费江河问:“这四万块钱的来源弄清了?”
马光平道:“姜琴玉还有一个弟弟,但这个,”他点了点自己的脑壳,“脑子多少有点智力障碍,但正常对话没多大问题,他没有正式工作,和母亲相依为命,全靠姜琴玉的那点微薄工资养活。姜弟说,那个陌生男人自称是姜琴玉的朋友,托他送的这笔钱。”
他顿了下继续说道:“姜琴玉遇害前,和家里通过一次电话,也是姜弟接的电话。姜弟说姐姐让他把钱收好,等她回家再说。后来我和老曲去医院走访了,治疗姜母的手术费四万还不够,所以我们猜,这就是姜琴玉无缘无故说去深圳打工的缘由。”
李疏梅感觉后背微微发凉,如果现在还没有确认死者是姜琴玉,那么姜琴玉离职和退学的动机的确十分明显,她缺一笔快钱,那就是给母亲治疗的手术费,因此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可以闭环的。
但正是由于画像锁定死者身份是姜琴玉,现在无疑可以反推,凶手一定认识姜琴玉,他了解姜琴玉的家庭情况和工作情况,他似乎也了解姜琴玉的性格,那个送钱的陌生男人会不会是杀害姜琴玉的凶手,她这想法一出,马上开口问:“那个送钱的陌生男人,长什么样?”
马光平自然目光瞥向她,两人目光顿时交汇,然而马光平的目光又闪烁了一下,他随手从旁边桌上拿起一只塑料袋,递给她,“手机。”
两人之前闹过不愉快,这一对视,李疏梅也觉得有些尴尬,那天她的确生气了,也是马光平惹了她,但是她也不是那种不理智不讲理的人,马光平主动给她领了手机,那是示好的意思,她没理由不接受。
“快接啊。”费江河点了一句。
“疏梅,这是局里给你配的手机,以后联系起来方便。”曲青川道。
李疏梅慢慢伸出手,从马光平手里接过手机,那一刻,除了她和马光平,大家都露出了微笑,李疏梅反而觉得怪怪的,这一幕好像是有人设计好的,让她感动。
紧接着马光平也勉强笑了一下:“我来回答下小李的问题,你一定想把陌生男人画出来对吧,曲队昨天就想到了,要求姜弟描述男人的长相,不过呢,姜弟脑子有些小问题,他不记得陌生男人的面部特征,只记得是一个二十多岁年轻人。”
马光平又翻了一页纸,说道:“还有件事,也和大家说说,姜琴玉从小喜欢画画,她画得特别好,我们在她家看过她以前画的画,她高中读的艺校,就是冲着美术专业去的。结果高考也如愿以偿,考上了一所本科大学美术系。”
“按理说她的人生会很不同,”马光平的语气唏嘘了几分,“但是当时她母亲身体已经有些不大好,赚不到钱,家里又要攒钱给弟弟治病,就是治脑子,她上大学的费用根本付不起,于是家里找亲戚借,亲戚反而劝她家,说是念美术根本没出路。后来的事情顺理成章,姜琴玉没上大学,直接去打工了,就是那家电子厂,她也把钱存下来给家里人治病。她可能有过梦想,所以一直没有放弃,这才半工半读,上了成教美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