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也是因为之前深切体会到几个儿子全是蠢蛋的绝望,才会为了江山社稷的考虑,动了立女儿为继承人的心思。
皇帝在登基之后,倒也不是没有其他皇子皇女诞生,可这些孩子年龄都太小了,而他如今已经不年轻了。
他在夺嫡之争的时候,因为六皇子竞争手段下作,甚至派人刺杀他,给他下毒。
他虽然屡次避开了,但也有不慎中了一招半式的,身子骨并不如何强健,当皇帝又是非常辛苦的事情,殚精竭虑之下,很难安心休养身体。
所以皇帝对自己的寿元还剩多少,差不多也是心中有数的。
这十来年的时间,绝对不够他登基之后的皇子皇女们成长起来的,主少国疑,皇帝也不会冒这个风险。
倒是昭华公主,待十来年之后,正是年富力强的而立之年,完全有手段有势力坐稳这个皇位了。那个时候明瑚郡主也长成十来岁的少女,可以看出未来是否有明君之姿了。
皇帝心中想着,越发的倾向于昭华公主。
皇帝的明显倾向,让昭华公主的优势越发明显,于是其他几位皇子们就狗急跳墙了,频繁对昭华公主和明瑚郡主母女俩下手,刺杀下毒各种下作手段层出不穷,只要她们母女俩死了,他们作为皇子就有上位的机会。
但这可是触犯了皇帝的逆鳞,皇帝身子骨之所以不怎么康健,就是因为被六皇子的那些下作手段给谋害的,结果现在他的儿子们竟然也学了他的死对头那种下作手段来对付他看好的继承人!
第260章偏心娘想让我过继弟弟的儿子!
皇帝是个非常果决的人,既然已经决定立最出色的昭华公主为继承人,那么在做出决定之后,他就直接颁发明旨,册立了昭华公主为皇太女,没有拖拖拉拉的用考验的名义让昭华公主继续跟她的兄弟们夺嫡。
毕竟昭华公主的女子身份的确是一个劣势,这个世界历史上还从未有过女子为储君的先例,皇帝心知自己都不能坚决的支持昭华公主,那么昭华公主想掌权就更难了。
为了不让事情发展出现滑坡,皇帝在下定决心之后,也非常坚定坚决的站在昭华公主身后,亲自出手将其他几位皇子们身后的支持势力全部打散发落了,并且将几位皇子封了郡王之位,就赶出朝堂,让他们当一个富贵闲王。
之所以没封亲王,是打算留给昭华公主登基为女帝之后对他们施恩。
不管这几个皇子将来被昭华公主晋升为亲王之后是否会感激她,起码在世人看来,昭华公主不计前嫌愿意晋封他们为亲王,就是对他们仁至义尽,他们若敢心存不满或者行造反之事,那就是忘恩负义乱臣贼子,从一开始就不站在大义一方,造反成功率自然极低极低。
皇帝为昭华公主考虑得可谓十分周到了。
这几位皇子们的生母,也都被皇帝给降了位,禁了足,她们被严加看管,根本没法再联系自己的人手做些什么。
皇帝亲自下场出手,对皇子们和后妃们就是天然的降维打击。
有皇帝的支持,昭华公主被册立为皇太女,反对者几乎没有,因为可能会反对此事的朝臣全都被皇帝给提前发落,赶出朝堂了。
剩下的官员看见前车之鉴后,就算心中不满,也不敢开口反对。
昭华公主被册封为皇太女一事,顺利进行,一应册封仪式比正式册封皇太子还要盛大,毕竟这是国朝第一位皇太女,皇帝下令要大办册封仪式,不能委屈了他的爱女,于是这里增加一点规格,那里盛大一点,最后皇太女的册封大典倒是更胜于皇太子的册封大典了。
皇太女已立,昭华公主便是国朝名正言顺的储君,又有皇帝的信任器重,她光明正大的组建自己的东宫班底,威势日益见长。
因为册立皇太女一事,上行下效,勋贵家族中请立嫡女为世女的人家越来越多,而民间自立女户,女子当家的情况也越来越常见。
科举考试中,参加的女子数量也渐渐增长。
虽然最终金榜题名的进士之中,依旧是男子占了大多数,但来参加科举考试的女子上榜率极高,几乎大半都能成功中进士。
因为这些女子敢来参加科举,都是学识过人,胸有成熟之辈,她们不似男子,参加科举考试是习以为常的事情,她们作为女子参加科举考试,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压力,旁人对她们性别的轻视,对她们参加科举的异样目光,这些压力让她们比那些参加科举的男人们更想考中,更加努力用功,且更加的慎重小心,若无绝对把握,是不敢轻易下场一试的。
男子若是科举落榜,只会被人安慰劝一句再接再厉,下次重新来过。
而女子若是科举落榜,却会被人洗脑:女子本就不擅读书,女子本就不该参加科举,落榜了就该认清自己,老老实实回家准备嫁人,相夫教子。
因此能来参加科举,并且走到最后会试殿试这两关的女子考生,都是心性坚韧且既有把握的才女。
而这些才女在成功入仕为官后,会自然而然的投入皇太女的麾下,她们天然拥护代表着女子当政的皇太女殿下,是皇太女最忠实的拥趸。
皇太女也的确更信任女官,因为男官是为了从龙之功的利益来投效自己的,他们效忠的是储君,若是换了其他皇子当储君,他们也能改弦易辙。
但女官不一样,她们效忠她是因为她是女子当权的最高代表,她的存在便是所有自立自强女子的一面旗帜,若是换了其他皇子当储君,必然是不肯用她们这些女官的,甚至可能还想把她们收入后宫,只要她们还有政治仕途上的抱负,就绝对会无条件支持皇太女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