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她的所有字体 > 微光渐显 咖啡馆和片场的双向奔赴(第1页)

微光渐显 咖啡馆和片场的双向奔赴(第1页)

第二次围读会结束后的几天,我(苏晴)仿佛还能感受到会议室里那混合着空调冷气和人群体温的、令人不适的空气。但与上一次溃逃后的彻底崩溃不同,这一次,一种极其微弱却顽固的异样感,在我心底盘踞。

我做到了。独自前往,独自离开。在那些无形的目光和声音的压力下,存活了下来。甚至……在那个瞬间,当林夕念出那段独白,当她似乎捕捉到了我通过文字传递的、叶文婧内心最细微的战栗时,我感受到了一种近乎……慰藉的东西。

这感觉太陌生,像在永冻的荒原上,突然触摸到一丝来自地底的热流。微弱,却真实存在。

我依然将自己关在酒店房间,依然依靠药物维持着情绪的平衡,但似乎有什么东西,在悄然改变。

我开始更主动地查看邮箱,甚至会下意识地期待那个特定发件人的新邮件。当林夕再次就一个表演细节写信请教时,我回复的速度比以前快了,批注也更为详尽,甚至……偶尔会带上一点点,属于“苏晴”而非仅仅是“原作者”的情绪色彩。

比如,在解释叶文婧某个看似冷漠的抉择时,我会写道:“她并非没有情感,只是她的情感尺度,是以光年为单位计算的。个体的悲欢,在星墟的尺度下,显得……微不足道。”

敲下“微不足道”四个字时,我停顿了一下。这何尝不是我对自己那点可笑痛苦的认知?

林夕的回复依旧敏锐而体贴。她没有纠缠于我那点情绪的外泄,而是将其转化为了表演的养分:

“谢谢苏老师。‘以光年为单位的情感尺度’,这个比喻让我豁然开朗。我会尝试用更宏观、更抽离的视角来处理叶文婧与周围角色的互动,突出那种因认知维度不同而产生的、必然的疏离感。”

她总是这样。精准地接住我抛出的、有时连我自己都未必清晰的意念碎片,然后将其打磨成照亮角色前路的光束。

这种无声的默契,像一种缓慢生效的良药,一点点中和着我体内的毒素。

某天下午,阳光意外地很好,透过并未拉严的窗帘缝隙,在地毯上投下一道狭长而温暖的光带。我盯着那道光带看了很久,久到眼睛被刺得发酸。

然后,一个疯狂的、几乎不像是属于我的念头,毫无预兆地冒了出来:

出去走走。

不是漫无目的地逃离,也不是迫不得已的行程。只是……出去走走。去感受一下,那道阳光照在皮肤上的真实温度。

这个念头让我心跳骤然加速,混合着恐惧和一丝……难以抑制的冲动。

我能做到吗?离开这个安全的壳,独自走入那个人群熙攘、充满不可知危险的外界?

胃部开始熟悉的抽搐。理智告诉我,这太冒险了。

但心底那丝被林夕的理解和围读会微小成功所滋养出来的、脆弱的勇气,却在蠢蠢欲动。

我走到窗边,撩开窗帘一角。楼下街道车水马龙,行人步履匆匆。阳光下的世界,看起来……似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狰狞。

挣扎了将近一个小时。最终,对“正常”的渴望,对那缕阳光的贪恋,以极其微弱的优势,战胜了恐惧。

我换上最不起眼的衣服,戴上帽子和口罩,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像执行一项秘密任务一样,深吸一口气,拧开了房门。

走廊空无一人。电梯顺利下行。走出酒店旋转门,初夏午后温热的风混合着汽车尾气和城市尘埃的气息扑面而来,让我一阵眩晕。

我下意识地想要退回那个安全的堡垒。

但脚步却像被什么无形的力量牵引着,缓慢地、僵硬地,融入了人行道上的人流。

阳光照在身上,隔着衣物,带来真实的暖意。周围的嘈杂声像潮水般涌来,冲击着我的耳膜,带来不适,却也有一种……奇怪的、活着的实感。

我没有目的地,只是沿着街道,低着头,尽可能地靠近墙边行走。每一步都迈得小心翼翼,像在雷区穿行。

不知走了多久,看到一个拐角处有一家看起来颇为安静的咖啡馆,招牌低调,橱窗里摆放着绿植。

像找到了救命稻草,我几乎是小跑着推门进去。门上的风铃发出清脆的响声,吓得我浑身一颤。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