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她的所有字体 > 风起于青萍之末(第1页)

风起于青萍之末(第1页)

剧本研讨会上的那场小小交锋,像一块投入湖面的石子,涟漪散去后,水面似乎恢复了平静。

但水面之下,某些东西确实不一样了。

陈灏明显收敛了许多,至少在明面上,不再公然质疑剧本或试图强化感情线。见面时依旧会客气地打招呼,但那份客气里,多了层不易察觉的隔阂与冷淡。

我(林夕)并不意外,也无暇过多在意。娱乐圈本就是个人情浮沉的名利场,因戏结缘或因戏生怨都属常态。我的全部心神,都已系在即将开始的《星墟》正式拍摄,以及那个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沉重的角色——叶文婧身上。

进组前的日子像被按下了快进键。定妆照拍摄、新闻发布会(我作为女二号,只需保持微笑,回答几个预设好的问题)、与各部门协调档期……忙得脚不沾地。

但在这些纷繁芜杂的间隙,我与苏晴那方寸屏幕之间的“安全区”,却意外地维持着一种稳定的、仅限于角色探讨的交流频率。

通常是由我发起。针对某个新调整的剧本细节,或者某个困扰我的表演难点,写一封措辞严谨、目标明确的请教邮件。她回复的时间不定,有时隔天,有时需要三四天,但总会回复。内容依旧简洁,批注精准,绝不逾越“叶文婧”这个主题半步。

我们没有再提视频通话。那次的尝试像一次极限挑战,双方都耗尽了气力,需要漫长的时间来恢复。眼下的邮件往来,成了我们之间最舒适、也最可持续的平衡点。

然而,这种平衡,似乎正被一种难以言喻的、缓慢渗透的什么东西,悄然改变。

起初是极其细微的差别。

比如,她批注的措辞,虽然依旧专业冷静,但偶尔会多出一两个看似无关紧要的形容词。在解释叶文婧某个沉默场景下的心理时,她会写“这是一种……近乎虚无的平静”,或者“此处应有被巨大未知包裹的……微渺感”。

这些词语,像不经意间散落的碎片,让我得以窥见一点点,她构建叶文婧那个世界时,所参照的、属于她自身的情绪底色。那底色,是如此的荒凉与孤独。

再比如,有一次,我在邮件里随口提及,为了找状态,连续几天都在深夜去天文台体验观测,看着那些冰冷的仪器和浩瀚的星图,更能体会叶文婧的“认知维度差异”。

她下一次回复时,在批注的末尾,极其罕见地、没有任何上下文地,附加了一句:

“星图很美,但也……很冷。”

只有七个字。却像一道微弱的电流,瞬间击中了我的心。

她看到了我邮件里那句与表演并无直接关联的闲笔,并且……回应了。用一种分享感受的方式。

那一刻,我对着电脑屏幕,怔了很久。

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一扇紧闭的门前,原本只是礼貌地叩击,询问关于门内一件艺术品的细节。可忽然间,门缝底下,悄悄塞出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制作者在创作这件艺术品时,指尖感受到的冰凉。

这是一种……信任的试探吗?还是一次无意识的流露?

我无法确定。

但我知道,我不能惊动她。任何过度的反应,都可能让她像受惊的含羞草,瞬间闭合。

我按捺住内心的波澜,在回复邮件时,刻意没有回应她那句关于星图的话,依旧将全部焦点集中在表演技巧和角色逻辑上,只是语气,在不自知中,或许比平时更柔和了一些。

这种变化是潜移默化的,像春天的冻土慢慢消融,几乎难以察觉。直到另一件小事的发生,才让我猛然意识到,那条连接我们屏幕的纤细通道,承载的东西,或许比我想象的要多一点点。

那是在一次针对叶文婧重头戏的邮件往来中。那场戏是叶文婧的理论首次得到似是而非的数据印证,她在极度的兴奋与更深的恐惧中崩溃大哭——这是剧本里极少数允许她情绪外泄的场面,但要求极高,需要演出那种理性彻底崩盘、灵魂暴露在真理强光下的战栗。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