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这话听起来像是关心,但字里行间却透着一种“别多事”的告诫。
我放下筷子,正视着他,语气依旧平和,但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陈老师,谢谢提醒。不过我理解演员的工作,不仅仅是呈现台词和情绪,更是理解和塑造角色的灵魂。苏老师作为叶文婧的创造者,她的见解能帮助我更好地完成这个‘塑造’的过程。至于导演组的想法,我相信李导他们也是希望角色能尽可能立得住,有深度的。”
陈灏脸上的笑容淡了些,他耸耸肩:“行吧,你有你的想法。我就是提个醒,毕竟剧组是个复杂的地方。”
他不再多说,低头吃饭。
我知道,这只是开始。陈灏代表了剧组里一部分人的看法——演员做好本职工作就好,过多地与“麻烦”的原作者牵扯,是不明智的。
但我并不后悔。对我来说,戏比天大,而角色的真实性,是戏的根基。
下午,这种潜在的矛盾似乎有了具象化的迹象。
编剧团队发布了新一轮的剧本修改稿。我仔细阅读后发现,关于叶文婧启动危险实验的动机部分,虽然采纳了苏晴“内在引力坍塌”的核心概念,但在具体情节设置上,却增加了一段男主角通过监控发现叶文婧状态不对,试图劝阻并表达关心的戏码。
这段戏,无疑是为了强化男女主角之间的情感联动,迎合市场和CP粉的期待。从商业角度,可以理解。
但站在叶文婧的角色立场,这段“外界劝阻”,恰恰是苏晴所说的“噪音”。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叶文婧独自面对真理、做出孤注一掷决定的纯粹性和悲剧性力量。
我皱起了眉头。
这似乎印证了陈灏的“提醒”。创作理念和商业考量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张力。
我该怎么办?像苏晴那样,直接提出异议?我毕竟只是个演员,人微言轻。而且,直接对抗编剧和制片方的决定,并非明智之举。
但如果不发声,眼睁睁看着叶文婧的角色内核被一点点侵蚀?
我想起苏晴在黑暗中颤抖却坚定的声音。她为了守护叶文婧,可以鼓起那么大的勇气。我呢?
犹豫再三,我决定采取一个更迂回的方式。我找到执行导演,以讨论表演细节为名,委婉地表达了我的顾虑。
“导演,关于新加的这场劝阻戏,我在理解叶文婧的心理状态时有点困惑。在她那种‘内在引力坍塌’的极端状态下,外界的劝阻,哪怕是来自男主角的关心,对她而言是否真的能产生决策层面的影响?我担心如果处理不好,会削弱她后续行动的决绝感和力量感。”
执行导演听了,沉吟片刻:“你的担心有道理。我会把你的意见反馈给编剧和李导。不过林夕,你也知道,有些调整是为了整体剧情的平衡和看点。”
“我明白,谢谢导演。”我知道,这已经是作为演员的我,能做的极限了。
结果如何,我无法预料。
但这种试图守护角色完整性的努力,让我觉得自己和苏晴,在某种程度上,站在了同一阵线上。
这种隐秘的联结感,冲淡了因为剧组复杂生态而产生的些许无力感。
晚上,我犹豫着,是否该给苏晴发一封邮件,告知她剧本的这一调整,以及我微不足道的努力。
但最终,我放弃了这个念头。
不能再给她增加额外的压力和焦虑了。她为了这次视频通话,已经耗费了巨大的心力。让她暂时停留在相对安全的文字和有限通话的世界里吧。
风暴,暂时由我来面对就好。
我拿起笔,在苏晴那份批注版剧本的新增戏份旁边,写下了自己的理解和试图融入表演的、对抗“噪音”的小设计。
窗外的夜色浓郁。
我知道,平静的水面之下,暗礁已然浮现。
而我和她,一个在台前,一个在幕后,都在这艘名为《星墟》的大船上,试图守护着各自认定的、那颗名为“真实”的北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