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保持着得体的微笑,语气真诚而谨慎:
“苏晴老师是一位对作品和角色拥有极致真诚和热情的创作者。她对叶文婧这个角色的理解,确实像一把钥匙,帮我打开了许多之前未曾触及的表演维度。我非常感激能与这样的创作者合作。”
我停顿了一下,将话题的重点,牢牢锁定在“创作者”和“作品”上:
“至于苏老师本人,我认为她更希望观众和读者将注意力集中在《星墟》这个故事本身,集中在叶文婧和所有角色的命运上。作为演员,我的职责是尽全力呈现她的创作,而不是去探讨创作者的个人生活。我想,这也是对创作者最大的尊重。”
我的回答滴水不漏,既肯定了苏晴的重要性,又坚决地维护了她的隐私边界。
那位记者似乎不太甘心,还想追问,但被现场工作人员适时地打断了。
探班活动结束后,陈灏走到我身边,脸上带着那种惯有的、意味不明的笑容:
“林老师现在真是……深得原作者器重啊。这‘灵魂钥匙’的比喻,挺有意思。”
我听出了他话语里那丝若有若无的酸意和试探。他只是不满焦点似乎部分转移到了我和苏晴的“特殊连接”上。
我懒得与他多做纠缠,只是淡淡回道:“理解角色是演员的本分。陈老师不也一样深入钻研男主角吗?”
说完,我便转身离开,不再给他继续这个话题的机会。
但我知道,这只是开始。随着《星墟》宣传期的深入,媒体和公众对神秘原作者的好奇心只会越来越强。而我,作为与苏晴有直接联系的演员,必然会成为各种窥探和猜测的焦点。
我必须更加小心,为她筑起更高、更坚固的围墙。
晚上回到酒店,我收到周编辑发来的信息,语气有些焦急。原来,那家深度媒体的记者并未死心,通过其他渠道联系到了他,希望能争取到一个对苏晴的“独家专访”,甚至暗示如果苏晴坚持不露面,是否可以由我代为转述一些“作者心声”。
“林老师,您看这……那边催得挺紧,还说这是很好的宣传点。”周编辑的语气透着为难。
我的眉头紧紧皱起。果然来了。
我立刻回复周编辑,语气罕见地强硬:
“周编,请您明确回绝对方。苏老师的意愿我们必须绝对尊重,没有任何商量余地。至于由我转述,更是绝无可能。这既是对苏老师的不尊重,也是对观众的欺骗。宣传应该集中在作品本身,而不是炒作作者隐私。如果对方坚持,我可以亲自与制片方沟通。”
周编辑大概没料到我的态度如此坚决,连忙回复:“明白明白!林老师您别生气,我这就去坚决回绝!肯定不会让他们打扰到苏老师!”
放下手机,我心里有些发堵。资本的逐利性和媒体的猎奇心,就像两张无形的网,不断试图捕捉那个只想安静待在幕后的灵魂。
我感到一种无力,同时也升起一股更强烈的保护欲。
我点开邮箱,看着与苏晴近期的邮件往来。那些关于角色、关于星海、关于孤独与渴望的探讨,是如此纯粹而珍贵。
我绝不能允许外界那些喧嚣的“噪音”,玷污这片我们小心翼翼共同守护的净土。
这是一场无声的战役。我在台前,她在幕后。我们面对着不同的压力,却守护着同一个世界。
我新建了一个文档,开始整理接下来可能面对媒体时,关于原作者话题的应对策略和统一口径。每一个措辞都反复斟酌,既要维护苏晴,又不能显得过于刻意,引发更大的好奇。
灯光下,我的表情专注而坚定。
我知道,我能为她做的有限。但哪怕只能抵挡住十分之一的恶意与窥探,我也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
因为在那片她独自挣扎的、冰冷的星墟里,我或许是唯一一个,能看到她光芒,并愿意为之守护的人。
夜色渐深。
城市的两端,两个女人,以各自的方式,进行着一场无人知晓的、关于守护与生存的共谋。
暗流汹涌,但星光,依旧在各自的轨道上,固执地闪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