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大宋悬疑录貔貅刑 电子书 > 第29章(第2页)

第29章(第2页)

胡家是商贾出身,虽然财力惊人,在规制上却不敢有丝毫逾越,所造的灯山比各大府院的略小,形制和涂色都谨守本分。即便如此,也高达两丈有余,加上制作精巧,在一众灯山中颇为显眼。这座灯山是由五座大山组成,云济远远看到时,还以为造的是“五岳”,走近了看,才发现这五座大山竟是“五谷山”——山形上画的是五谷,稻、麦、黍、稷、豆堆积成山,五山攒聚,气魄非凡。山上又有竹纸制成的稻穗、麦穗、黍苗、稷苗、豆萁围绕,灯光流转间,照出一片丰收喜气。

“云教授,您看看这座灯山怎么样?”胡惜雪手里提着一把麦穗编织的灯笼,满面期待地看着云济。

“好!好!好!”云济连声赞叹,“这是谁想出的点子?实在太应景了,赵官家若见了,定会龙颜大悦。”

“真的?”胡惜雪星眸灿灿,“灯是请‘灯笼黄’所制,灯山上的五谷图案,是薛待诏的亲传弟子所绘。奴家……奴家不才,只出了个想法。”她纤手指向灯山底部一角,上面印着一个金灿灿的“黄”字,显然是某个工匠的标记。

“原来竟是胡小娘亲自点的灯样?失敬失敬!”

“惜雪可是才女,怎么样,是不是自愧不如?”狄依依与有荣焉,跟云济大声炫耀。她搂着胡惜雪的纤腰,在五谷灯山下,仿佛两朵出水芙蓉,比灯山更加耀眼。

正说着话,人群忽然安静下来。殿前司的班直手持骨朵,从御街上雄赳赳穿过,不用他们放声驱逐,周边的官宦和百姓都纷纷退避。过不多久,皇帝的仪仗在御街上铺展开来,数百内侍手持红纱珠珞灯笼,呼喝“随竿媚来”30,在前方开路,又有诸多近侍打着琉璃无骨灯簇拥在御驾周围。赵顼头戴幞头,身着红袍,斜倚在御辇之上,在后宫嫔妃的陪伴下,观览着两侧灯山。

朝堂重臣全数到齐,他们已在城楼上拜贺过天子,此时也紧随其后,边走边看。

御驾从胡家的灯山前穿过,云济悄悄抬眸望去,却见御辇上的赵顼对着灯山指指点点,正和一名妃子说些什么,面上笑意盈盈,显然心情极佳。

待得御驾又回了宣德楼,游人们纷纷奔赴城门楼下。云济小声说道:“胡员外,这次胡家没准能因祸得福。”

胡安国面色诧异:“因祸得福?这怎么说?”

“第一,这次既然允了民间参与御街灯会,还特意提了与民同乐,那么钦点的灯魁便不会是各大衙署的灯山,只会在民间的灯山中选。第二,如今大旱已到了第三个年头,这座灯山寓意五谷丰登,不说灯山造得有多好看,关键是忒应景,很容易戳到官家的心坎上。第三,真珠郡主失踪一事总算有了结果,上次印书的事情胡家虽受了罚,但也给官家留下了印象,没准儿官家便想显露一番自己的宽宏大量呢?”

“云教授此言当真?您是说……我胡家的灯山有可能被点作灯魁?”胡安国微微动容,急忙问道。

“这我可不敢妄加猜测……”

两人正说话间,童贯带人赶到,大声道:“圣上口谕,这座灯山寓意甚佳,着灯主将灯山移至宣德门前!”

“宣德门前?”胡惜雪和狄依依面面相觑。而胡安国已是大喜过望,对云济作揖:“云教授真是点石成金,若被你说中了,胡某可真感激不尽!”

“哪里哪里?若真被点中了灯魁,那也是胡小娘蕙质兰心,圣上独具慧眼,跟小生可没有半点关系。”

胡安国连忙拿出银两,悄悄谢过了童贯,又叫来一伙帮闲搬运灯山。五谷灯山巨大而笨重,好在提前已经装好了轮子,移动时也并不费工夫。宣德门呈凹形,共三大门洞,左右两阙各有高台,台上起有楼阁。按照内侍指点,胡家的灯山就摆在中间的门洞正前。

这灯山中另外装了四盏独特的羊角灯,待灯山重新安置稳当,胡安国便命人将灯点着。四道耀眼的灯光亮起,直射向十丈之外,竟在高耸的宫墙上投下四个硕大的光圈。每个光圈中各有一字,纵横各有四五尺,分别是“五”“谷”“丰”“登”。

“好灯!”狄依依忍不住叫出声来,云济也暗暗点头,周围的人更是交口称赞。

宣德门上,金扇执事在御座边一字列开。众多百姓围聚在楼下,山呼万岁,赵顼起身含笑致意。城楼下华灯灿灿,朗夜中月色溶溶,灯光月色交相辉映,好一片祥和之气。

赵顼给身边的大臣赐过了御酒,指着城楼下道:“那五座谷山的灯,可有名号?”

大貂珰石得一正准备差人去问,最边上的内侍黄门童贯早有准备,殷勤地回话道:“回官家,那是东京城胡记粮行造的灯山。名字是那粮商胡安国取的,便叫作‘五谷丰灯’。乃是感慕陛下泽被苍生之情,寓意上天降福,保佑我大宋五谷丰熟,社稷安定。”

“胡安国?可是前段时日,替国子监印了《周礼义》的那户商家?”

“正是他家!虽然印书闹出了乱子,但并非有意惹是生非。值得庆幸的是,真珠郡主不久前被寻回,想必是那贼人得知郡主身份,敬畏天威,弥补己过。”

“好,好!安定郡王的掌上明珠失而复得,也算是一段佳话了。”赵顼抚着短须,转头问道,“朕欲点这座灯山为灯魁,卿等意下如何?”

身为宰相的王安石在群臣中离得最近,点头道:“陛下圣明!臣听闻各大粮商都囤货居奇,唯有胡记粮行平价售粮,百姓排队争购,称呼其为‘义商’。胡记不与民争利,又心念苍生,祈福我大宋风调雨顺,配得上灯魁的名头。”

“一介商贾,难得有此善心!”赵顼招了招手,从御座上起身,对着城楼下道,“自熙宁五年以来,天下大旱,黄河南北,赤地千里。各地奏报灾民逃荒之事,朕心甚痛。如今粮价暴涨,灾民饥肠辘辘,一想到百姓吃不饱肚子,朕便食不下咽。太宗皇帝开建常平仓,就是用来平粮价、救灾荒。如今连年大旱,朕决定大开延丰仓,于正月十六放粮七十万石!京城的家家户户,都不用再担心买不到粮,吃不起粮!”

赵顼的声音只有城楼上的官宦听得清楚,但早有内侍将旨意大声传颂。宣德门前万民欢呼,彩声如沸。

“这‘五谷丰灯’造得极合朕意,特点为灯魁,今日正逢上元佳节,也祝愿我大宋年谷顺成,风调雨顺!”赵顼容光焕发,城楼上的灯笼照得他红光满面。

云济等人挤在城楼下的人群里,远远看见皇帝指向胡家所造的灯山,却听不清他说了些什么。过得片刻,一名内侍敲着锣鼓,自宣德门一路奔出,放声宣告皇帝旨意:“圣上点‘五谷丰灯’为灯魁!圣上点‘五谷丰灯’为灯魁!”

胡安国听到,顿时兴奋得满面通红,伸手拽着云济的胳膊,却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眼见云济微微屈膝,给他示意,胡安国这才明白过来,急忙跪在地上,大声谢恩。其实赵顼远在城楼上,根本听不到他在说什么。

一时之间,周围的人纷纷向胡家投来艳羡的目光,摆在宣德门下的“五谷丰灯”更是万众瞩目。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