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穿到大唐做太子免费阅读 > 不良事件(第1页)

不良事件(第1页)

搬了家的第二天,李铉第二疗程刚好结束,需要回仁医堂进行随访,于是冯麓和杨凛早早去往仁医堂进行准备工作。

因为白理送来的柴火,冯麓从井里打了水顺利洗了脚,舒服温暖地度过了一夜,连早上起来都充满了活力。

冯麓在前厅跟其他医师搭着话,但是每一个与白理相似的身影经过都可以轻易吸引到她的注意。

“冯大人,煎药师想找您说药材的事儿。”

“哦,来了。”

因为一次性熬了太多药汤,目前药材只勉强够前五个人的剂量,后面要再想筛选新的病患就难了。

“冯大人,堂主说验方用的药材需要大人自己准备。”煎药师清了清嗓子,模仿着白理的语气,“‘仁医堂日日亏损,哪儿有那么多闲钱供她折腾。’堂主原话是这样说的。”

“事后又不是不给他赏金,至于这么抠门吗。”

“‘她要是验方失败了没了赏金,我找谁讨债去。’这也是堂主的原话。”煎药师说完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冯麓的笑容顿时僵在脸上。白理这人真是,刚对他印象好点儿就来这出。他们现在可是一条绳上的蚂蚱,这种时候救谁不是救,至于分那么清楚吗。

杨凛此时慌慌张张地跑进来,冯麓刚想斥责他不要私自进入煎药室就被他先开口打断,“大人不好了!六公子上吐下泻到快不省人事了!”

等冯麓三步并作两步走到外厅时,白理已经半跪在李铉身边把着脉,他眉头紧锁,看上去情况很不妙。

“脾胃极虚,脉象细若游丝,全身软弱无力,想是药里的寒性太大导致的。”白理低沉地说道。

这是蒲城开展验方以来出现的首例严重不良事件[1],事态严重,冯麓开始急速思考着问题的根源。

气不摄血证的病人因为血行不畅形成瘀点且长期血虚,所以需要化瘀和养血的药材,生地黄和白芍最是合适。这两味药虽然是寒性的,但将黄芪、人参、当归、川芎这些温性药材加一起居然都无法调和。

杂役给白理递上针包,白理施针前头也没抬地说道:“验方使,六公子病情危重,我要求即刻揭盲[2],让六公子提前退出。”

“可以。”

冯麓远远地观察着李铉,他此时面容苍白满头冷汗,双眼紧闭着全身寒战不停,还时不时俯身吐暗黄的液体,看样子他已经把胃内容物全部吐完了。

杨凛把李铉的医案格拿出来,冯麓通过随机号确认了他的分组。但奇怪的是,这个组别是低剂量组,王媪其实也分到了低剂量组,为什么不良反应远没有李铉这样严重?

“你家公子腹泻呕吐多久了?”冯麓转头问李铉护卫。

“貌似两三日了,第一二日还没有这么严重。”

“是三日前服药后出现的?”“是。”

冯麓颇感不解,“那为何最开始服药那几日没有发作?若是不合体质,应是立即发作或是翌日发作才对。”

“今日如此严重,也是服药后出现的?”

“今日公子没有服药。”护卫呆呆地回答。

“不对,我看了日志簿,七日的用药全写上了,而且你们带来的空药罐数量也对得上,他应该是服了药的。”冯麓低头认真地把日志簿翻了个底朝天,但是没看出什么端倪。

“等会儿。”冯麓想到什么,突然皱眉转头盯着护卫,“六公子不会是把药在三日前就服完了吧?”

护卫依然呆呆地摇头,回答道:“不清楚,反正这两日没看到公子服药。”

“那就是了,六公子应是一日之内服用了不止一日的药量,药效太强脾胃虚寒。”冯麓上前与白理一同蹲在李铉另一侧身旁,看着白理说:“白堂主,针灸恐怕太慢,用艾灸[3]来温阳散寒更快。”

“艾灸?”

冯麓拿出她自己用艾茸做好的艾炷,还有几块去皮姜片,依次放置李铉的中脘、神阙和关元,点燃艾炷后放在上面烧炙。

“这是什么法子?”白理十分震惊,艾草和去皮姜片都是温性药物,但是这样搭配使用还是第一次看见。

“‘隔姜炙’是先生教我的法子,可以最快地为病患温阳散寒。”冯麓伸手叫来杨凛,吩咐道,“按照我手札里的‘六君子汤’[4]找煎药师煎来,快。”

“是!”

“‘六君子汤’?这又是何物?”白理问。

“就是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的基础上加了陈皮、半夏两味药,理气健脾、和胃降逆。”冯麓用棉布轻轻擦拭掉李铉脸颊上的冷汗,白理沉声问:“这也是孙道士教给你的?”

“人参、白术、茯苓和甘草的配伍[5]是先生教我的,但加味是我自己想的。”冯麓一边说着,一边用银针扎着李铉的足三里穴。

白理沉默不语,注意力无法控制地从李铉转移到忙碌的冯麓身上。

她在危急关头的表现以及对药材的融会贯通完全不像只学了半年医术的人,要么就是她欺骗了自己,要么她就是百年一遇的天才。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