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最后的阳光,总是带着一种近乎奢侈的慷慨,将万物镀上一层温暖而浓烈的金色。
沈知时就站在这片光瀑的中央,整张脸被照得几乎透亮,洋溢着一种毫无阴霾的、极具感染力的快乐。
汗珠顺着他飞扬的发梢甩出,在空中跳跃,折射出细碎耀眼的金芒。
他被一群朋友簇拥着,大声笑着,高声说着什么,张开的手臂像是要毫无保留地拥抱整个扑面而来的世界与未来。
那是一种被纯粹的爱意、青春的欢腾与家庭的底气紧密环绕才能孕育出的热烈光芒,如此耀眼,如此生机勃勃,甚至……刺得不远处静静站立的林叙眼眶微微发酸,脚步不由自主地钉在原地,再也无法向前靠近一步。
他从来就只是那个站在璀璨光圈最边缘,安静地、贪婪地注视着这一切的人。像舞台下最不起眼的观众,仰望着台上被万千灯光追逐的主角。
但他不怨。从未有过。一丝一毫都没有。
他早已习惯了将心底那些汹涌澎湃、几乎要决堤而出的惊涛骇浪般的情感,一次次地、小心翼翼地折叠、压缩、压实,藏进灵魂最不起眼、最不会被察觉的角落。
他用无数次无声递去的薄荷糖、雨伞下意识倾斜的角度、人群中快速确认又迅速移开的目光、还有那写满详细解题思路的笔记本……
这一切,被他一点点堆叠成一种极致的、沉默的温柔,一种遥远的、绝不造成任何困扰的守护。
界限清晰,分寸得体,从未逾越。
林叙清醒地知道,自己不是这个故事的主角,甚至可能连一个重要的配角都算不上。
他只是一颗小小的、沉默的、不起眼的星,心甘情愿地、遵循着某种无法言说的引力,环绕着名为沈知时的那颗恒星运转。
能为他做点什么,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仿佛就是他整个轨道存在的、全部的意义与价值。
于是,在高考这座庞大山峦压顶而来的前夕,在所有人都为了未来拼尽全力的最后时刻,林叙做出了一个决定——他要送沈知时一份礼物。
一份不具名的礼物。
像过去一年里,所有那些悄悄落在他桌角的蓝色糖纸,所有那些在他蹙眉烦躁时及时出现的错题本笔记,所有那些在喧嚣鼎沸的人海中无声投去的、只为确认他是否安好的目光一样。
无声,却倾注了他所能付出的、全部的努力与最大的诚挚。
他想了很久很久。沈知时喜欢什么?
他聪明、锐利,思维活跃,对一切精密严谨和宏大壮阔的事物似乎有种天生的向往与探索欲。
球鞋?游戏机?这些似乎都太流于表面,无法承载那份沉甸甸的、无法言说的心意。
直到某个被习题淹没后辗转难眠的深夜,手机屏幕幽蓝的光冷冷映着他疲惫却毫无睡意的双眼,手指无意识地在屏幕上滑动,一个网店的页面毫无预兆地跳入眼帘——乐高建筑系列限量款:紫禁城太和殿。
图片上,红墙巍峨,金瓦辉煌,在灯光下呈现出一种肃穆而磅礴的气势。
数千片微小却无比精密的组件,共同构筑起这座微缩却依旧震撼人心的东方宫殿。宣传语清晰地写着:“精准拼装,不容错位。一处微瑕,倾覆全局。”
这句话,像一根冰冷而精准的针,猝不及防地、狠狠地刺中了林叙的心脏。这多么像他自已!
多么像他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暗恋——每一次心跳的无声靠近,每一次目光的短暂停留,都战战兢兢,生怕成为那导致全局崩塌、万劫不复的、错位的那一块积木。这份礼物,既符合沈知时的兴趣,又隐秘地镌刻着他自己的心境与命运。
决定做出的那一刻,寒假的第二天,当大多数同学还沉浸在终于暂时解脱的狂欢和对于假期旅行的热烈憧憬中时,林叙便悄无声息地开启了他的“太和殿工程”——打工。
白天,他在家附近一家总是弥漫着烘焙咖啡豆焦香的咖啡馆里穿梭。制服被浆洗得挺括,穿在他清瘦的身上显得有些空荡。
他努力练习着标准化的笑容,动作麻利地将一杯杯拉花拿铁、香气浓郁的摩卡送到形形色色的客人面前。
手指因为长时间浸泡在清洗液中反复擦拭大量杯碟,而变得发白、起皱。
好心的店长看着他沉默忙碌的身影和眼底那抹与年龄不符的坚持,忍不住在闲暇时问:“听说你成绩特别好,好不容易放假了,还不放松放松?这么拼干嘛呢?”
林叙只是微微弯了弯嘴角,眼底有极淡的、不易察觉的微光一闪而过,轻声回答:“嗯,想攒点钱,给一个……很重要的朋友,送份毕业礼物。”
声音很轻,几乎瞬间就被咖啡馆里意式咖啡机持续不断的轰鸣声所吞没。
他没有说出口的是,这或许是他最后一次,能够如此名正言顺、如此倾尽所有地为沈知时做点什么的机会了。
高考的结束像一道清晰无情的分水岭,大学的志愿注定将他们引向截然不同的城市、不同的远方。
未来的轨迹如同数学课上画出的射线,从一点出发,便向着无限延伸的不同方向奔去,见面的机会注定会像指尖试图握住的沙砾般,不可挽回地飞速减少,直至最终湮灭于茫茫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