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的时光,如同被置入一台精密校准的仪器,每一刻都精准、高效,严丝合缝地向前推进。
它严格,冰冷,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逻辑性,将日子切割成规整的模块,填充以数据、模型和无休止的演算。
就连窗外的光线变化,也仿佛被纳入了某种严谨的日程,从清晨清透的微蓝,到正午饱满的金黄,再到傍晚沉静的暖橙,最后沉入深夜实验室里屏幕冷光与远处城市灯火交织的、界限模糊的暗色。
沈知时在剑桥区一栋爬满深红色常春藤的老式公寓楼里,租下了三楼一个朝东的房间。
木质窗框的漆皮有些剥落,推开时会发出轻微的、带着历史质感的吱呀声。窗外,查尔斯河在不远处静静流淌,像一位沉默的观察者,将四季的风景如同细腻的画卷般,在他眼前徐徐展开,又无声卷起。
春日,河面的碎冰悄然消融,化作细碎的浮光,白色的帆船像点点水鸟,轻盈地滑过渐暖的水波,划出转瞬即逝的优雅弧线。
盛夏,两岸的树荫浓得化不开,深深浅浅的绿色倒映在粼粼的河面上,随风摇曳,晃动着令人目眩的、碎金子般的光斑。
深秋,则是一场盛大的、近乎悲壮的燃烧,层林尽染,红、金、褐交织,将天空和水面都映照得无比绚烂,仿佛在告别前倾尽所有热情。
而此刻,初冬已然降临,河水沉静下来,色调趋于墨蓝,像一块冷却下来的巨大金属,岸边的枝条褪尽了叶片,在清冽干燥的空气中勾勒出疏朗而萧瑟的线条,别有一番洗尽铅华的、冷静的美。
他几乎未做任何心理上的缓冲,便将自己彻底投入了CityFormLab那高速运转、充满挑战与碰撞的科研漩涡之中。
这里的节奏,比国内的研究院更快,更密集,像一场永不间断的、高强度的思维马拉松。
合作项目正如他最初精密预判的那样,是一座真正的挑战与启发的熔炉。CityFormLab在参数化建模和城市空间信息提取领域的深厚积淀,尤其是他们那套能够如同描绘生命纹理般捕捉城市微观肌理、理解其自发演变内在逻辑的技术,为他所深耕的、更偏向宏观与物理感知的遥感影像智能解译,凿开了一扇通往全新维度的厚重之门。
那感觉,像是一直在一个维度上耕耘,忽然被人引领着,看到了隐藏在其下的、更丰富、更生动的另一个维度。
他像一块渴望已久、近乎干涸的海绵,沉默而贪婪地汲取着这里前沿的理念、独特的方法论以及那种无所拘束、鼓励试错与大胆假设的探索氛围。
实验室内汇聚了来自全球顶尖学府的头脑,肤色各异,口音杂糅,激烈的学术争论如同思维的风暴,时常在咖啡机旁、白板前猝不及防地爆发,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又在深入的协作与相互妥协中,达成精妙的、向前推进的共识。
无数个深夜,当整栋大楼归于沉寂,仿佛沉入光线暗淡的海底,只有他所在的那间实验室,依旧亮着一隅孤灯,像黑暗中倔强的灯塔。
巨大的曲面屏幕上,复杂的算法如同暗夜中的星河,无声而浩瀚地流淌、交织、分离、重构,构建出的绚丽城市模型光影变幻,明明灭灭,映照着他专注而沉静的侧脸,也映照出他眼底那片属于探索者的、永不熄灭的光。
唯有指尖落在机械键盘上发出的清脆"嗒嗒"声,规律地在空旷得能听见自己呼吸回声的室内固执地回响,成为他与那个庞大数字世界对话的唯一旁白,清晰,冷静,带着一种不容外界打扰的、全然的沉浸。
他确实"逃"出来了。
物理上,他远渡重洋,将父母那无孔不入、令人窒息的关切与那些早已被规划妥当、细节清晰到令人惶恐的人生蓝图,暂时隔绝在了大洋彼岸。
精神上,他也仿佛挣脱了国家研究院里那套隐形的、却无处不在的、关乎晋升阶梯、人际网络与资源分配的微妙规则,获得了一片可以自由伸展肢体与思想的喘息之地。
波士顿的空气,常常带着大西洋吹来的、微咸而湿润的水汽,以及一种他所陌生的、松散而无所拘束的自由气息。
没有电话会在深夜或周末的清晨突兀地响起,听筒那端传来母亲关切却压力重重的、事无巨细的追问:"和那位李小姐聊得如何?感觉有没有进展?人家女孩子很主动,你也要积极回应才是。"
也没有某个周末被父亲不由分说地安排去"实地感受"那套早已被选定、象征着"完美人生"下一站的婚房样板间,听着销售人员热情洋溢、背书般介绍着户型优势、顶级学区与巨大升值潜力,而父母在一旁频频点头,目光中满是期许,仿佛那已然是触手可及的、属于他的未来。
在这里,他只需要对自己负责,对他眼前这个充满未知与无限可能的课题负责。这份剥离了所有外在枷锁、纯粹专注于知识探索本身的自由,像是为他灵魂深处注入了一股清冽而珍贵的氧气,让他得以重新学习呼吸,重新感受自己心脏跳动的、属于自己的节奏。
只是,这份得来不易的自由,在经历最初的酣畅淋漓与如释重负之后,渐渐显露出它另一面的、坚硬的质地。
它像一幅被最精密仪器测绘出的地图,坐标清晰,路径明确,逻辑严谨,效率极高,却唯独……
缺少了一点意料之外的、人间的温度,缺少了一个他曾隐隐期盼、或许会在某个走廊转角、某次学术会议间隙、甚至某家街角咖啡馆的不经意间邂逅的、模糊而温暖的标记点——那个名为林叙的坐标。
这份缺失,并非尖锐的疼痛,而是一种弥散的、背景音般的、微凉的寂静。
他并没有刻意地去寻找林叙。
那个名字,连同那段被时光打磨得有些模糊的青春尾声,更像一个被小心封存、置于意识深处某个安静抽屉里的旧物,他知道在那里,却不会,也不敢时常去翻动。
他害怕惊扰了什么,也害怕确认什么。
他熟悉CityFormLab的布局,甚至通过一些公开信息和偶尔的旁听,知道林叙曾经所在团队使用的那个靠窗、采光极好、总是堆满各种实体模型和大幅手绘图纸的角落区域。
那里曾经诞生过数个备受赞誉的概念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