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最终未能获奖,但提名本身已是中国建筑界乃至国际建筑界的一则新闻,他的名字——“林叙”,以一个令人惊讶的年轻姿态,进入了更广阔的公众视野。
他成为了CityFormLab最年轻的副研究员,独立领导一个小的研究团队。
同年,他主导开发的一套名为“Men”的城市空间形态量化分析与动态预测算法,因其出色的普适性、精准度与前瞻性,经过严格评审,被正式引入联合国人居署的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动态模拟与评估平台,为未来城市的规划提供了新的工具。
同年秋天,他受邀站在了国际建筑科技与未来城市峰会(ACFT)的演讲台上。那是行业内的顶级盛会之一。
聚光灯灼热地打在他的脸上,甚至能感觉到皮肤微微发烫。
台下是黑压压的一片,坐着来自全球顶尖学术机构和知名事务所的学者、专家、业界领袖,他们的目光或专注,或审视,或带着好奇。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形的压力。
他轻轻调整了一下面前的麦克风,深吸一口气,用流利而沉稳的英语,开始清晰而富有逻辑地阐述他关于“参数化驱动的高精度城市肌理建模与空间性能优化”的最新研究成果。
他的语速平稳,手势简洁有力,配合着精心准备的幻灯片,将复杂的理论深入浅出地呈现出来。
台下有相机快门声不时响起,有听众认真做着笔记,有人在他讲到关键处时微微颔首。
那一刻,他不再是那个需要依靠对某个遥远之人的隐秘爱恋来确认自己存在意义、获取微弱温暖的影子。
他站在这里,凭借自己的智慧与汗水,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无声却强有力的证明。
演讲顺利结束,会场响起礼节性的掌声。
在短暂的茶歇与交流环节,一位身材高挑、笑容明媚开朗的欧洲女研究生主动挤到他面前,眼中带着毫不掩饰的欣赏:“Hi,Xu!Yourpresentationwasincrediblylucid!Thepowerofyourworkandthedepthofyourinsightintourbanissuesaretrulyimpressive!”
(嗨,叙!你的演讲非常清晰!你的作品展现出的力量感和对城市问题的洞察力,令人印象深刻!)
“Thankyouforyourkindwords。”(谢谢你的夸奖。)林叙礼貌地微笑颔首,保持着适当的距离。
“Areyoumarried?”(你结婚了吗?)女孩的问题直接而大胆,带着西方文化特有的坦率。
林叙微微一怔,似乎没料到对方会如此直接,随即轻轻摇头:“No,Imnot。”(不,没有。)
“Doyouhaveagirlfriend?”(有女朋友吗?)女孩追问,眼中闪烁着感兴趣的光芒。
“No,Idont。”(也没有。)他的回答依旧平静,听不出什么情绪。
“Then—”(那——)女孩似乎看到了机会,还想继续问下去,或许是想邀请他共进晚餐。
“ButtheressomeoneIlike。”
林叙打断了她,语气温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终结感。
他只是再次礼貌地、疏离地笑了笑,没有给出任何进一步的解释、承诺或暗示,然后微微欠身,说了句“Excuseme”,便转身走向会场相对安静的边缘地带,留下女孩有些错愕地站在原地。
他已经不再需要依附任何人的目光或认可来定义自己的价值,他找到了安身立命的事业和内心的平静。
但也正因为曾经将全部青春期的热情、孤勇与卑微的渴望都毫无保留地倾注在一个人身上,那份感情似乎耗尽了他所有关于风花雪月的能量。
余下的漫长时光,他仿佛早已习惯了这种孑然一身、与学术为伴的生活,像是在空谷中行走,习惯了只有自己的回声。
几乎是同一时间段,地球的另一端。
沈知时刚结束一场关于海量遥感数据智能解译的冗长项目会议,感到太阳穴阵阵发胀。
他疲惫地靠在自己办公室的椅背上,揉了揉眉心,随手点开了平板电脑上自动推送的学术新闻。
一条关于ACFT峰会的前沿报道吸引了他的注意——他对智慧城市、城市建模与遥感技术的交叉应用领域一直保持着职业性的关注。
报道中简要介绍了几项具有突破性的项目,其中一项由MIT的“CityFormLab”主导完成,特别提到了其在城市形态量化分析上的创新。
他出于专业习惯,点开了项目详情页面,目光扫过项目核心负责人名字时,骤然停顿,像是被什么无形的东西钉在了原地。
LinXu。
一个尘封在记忆最深处、几乎被繁忙工作和刻意遗忘掩埋的名字,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强大的力量,重新撞入他的眼帘,激起千层浪。
报道旁边附有一张小小的照片,是演讲时的抓拍。
照片上的人,穿着合体的深色西装,打着领带,站在简洁的演讲台后,神情专注而自信,眉眼间依稀可见当年的清秀轮廓,却又脱胎换骨,褪去了所有青涩与怯懦,散发着一种沉静、专业而强大的气场,一种……他从未在林叙身上见到过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