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的晨光带着几分柔和,透过仁心堂的雕花窗棂,在青石板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庭院里的桂花昨夜被秋雨打落些许,但空气中依旧弥漫着清甜的香气。林薇刚将新制作的桂花肥皂分装进陶盒,便见春桃提着一个食盒从门外跑进来,脸上还沾着些许面粉。
“林薇姐!你快尝尝我做的月饼!”春桃兴奋地打开食盒,里面躺着四块小巧的月饼,表皮金黄,印着简单的花纹。“昨天跟着张婶学的,用了芝麻和豆沙做馅,虽然不如城里酒楼的精致,但味道肯定不差!”
林薇拿起一块月饼,轻轻咬了一口,豆沙的甜润与芝麻的醇香在口中散开,温热的口感让人心里也暖洋洋的。“很好吃啊,比我在现代吃过的一些月饼还香。”她笑着说道,又看向春桃沾着面粉的脸颊,伸手帮她擦了擦,“你看你,做月饼也不忘把自己弄得像只小花猫。”
春桃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正要再说些什么,医馆的门突然被轻轻推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人拄着拐杖,缓缓走了进来,她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粗布衣裳,手里提着一个布包,脸色苍白,呼吸略显急促。
“姑娘,请问苏大夫在吗?”老妇人的声音略显沙哑,每吐露一句话都要停顿片刻,仿佛耗尽了全身的力气。
林薇赶忙扶着老妇人在长椅上坐下,随即倒了一杯温水递过去:“大娘,您先喝口水,休息会儿再说。师父去城郊的药田查看草药了,如果您身体不适,我可以先帮您看看。”
老妇人接过水杯,小口啜饮了几口,待气息稍缓,才缓缓开口:“姑娘,我姓王,住在隔壁的李家庄。最近总感觉浑身无力,吃饭也没什么胃口,夜里还总是失眠。去别的医馆看了几次,药也吃了,但没什么效果。听村里人说,仁心堂的大夫医术高明,心地善良,所以特地来试试。”
林薇点头,伸手为老妇人诊脉。指尖触及老妇人的手腕,只觉脉象细弱无力,再看她的舌苔,舌质淡白,毫无血色。结合老妇人的症状,林薇心中有了判断——这是典型的气血两虚,再加上年事已高,脾胃功能减弱,导致食欲不振、失眠乏力。
“王大娘,您这是气血不足,脾胃虚弱所致。”林薇轻声解释道,“您平时是不是很少食用肉类、蛋类这些营养丰富的食物?而且经常独自在家,缺乏照顾?”
老妇人愣了一下,随即眼眶泛红:“姑娘,你说得太对了!我老伴儿早逝,儿子在长安城做工,一年也回不来一次。我年纪大了,重活也干不动,平时就靠种点蔬菜、纺点纱换些粮食,哪舍得吃肉类、蛋类啊。”
林薇心中一酸,握住老妇人的手,柔声安慰道:“大娘,您别担心,您的病并不严重,只要好好调理,很快就能康复。我给您开一副补气血、健脾胃的药方,再教您几个食疗方,平时多吃些营养丰富的食物,保证您不久就能精神焕发。”
她转身走向药柜,细心挑选药材——当归三钱用以补气血,黄芪二钱补中益气,党参二钱健脾益肺,白术一钱健脾燥湿,茯苓一钱健脾利湿,甘草一钱调和诸药。又特意添加了少量酸枣仁,以助老妇人改善睡眠。
“大娘,这药方您每天煎服一副,早晚各一次。煎药时,先用冷水浸泡半个时辰,再用文火煎煮一盏茶的时间,这样药效才能充分发挥。”林薇将药材包好递给老妇人,又拿出一张纸,写下几个简单的食疗方,“您看,这个小米红枣粥能补气血,山药莲子粥能健脾胃,您可以每天换着做来吃。如果条件允许,偶尔买点鸡蛋、瘦肉,煮成汤喝,对您的身体恢复更有益处。”
老妇人接过药材和纸条,紧紧抱在怀里,激动得声音颤抖:“姑娘,真是太感谢你了!之前去别的医馆,大夫只是匆匆开了药方,从未有人像你这样耐心解释,还教我这么多调理身体的方法。你真是个好人啊!”
“大娘,您别客气,治病救人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林薇微笑着说道,随即又想起什么,转身从柜子里拿出一块桂花肥皂,“大娘,这个肥皂您拿着,用它洗手特别干净,还能预防疾病。您平时纺纱、做饭后,用肥皂洗洗手,对身体很有好处。”
老妇人接过肥皂,放在鼻尖轻嗅,淡淡的桂花香让她脸上露出了笑容:“这肥皂真香啊,比我用过的草木灰水好多了。姑娘,这肥皂肯定很贵重吧?我怎么能平白无故收你的东西呢?”
“大娘,您就拿着吧,这是我们自己做的,不值什么钱。”林薇依旧笑着说道,“您要是以后有什么不舒服,或者不知道怎么煮药、做食疗,随时来医馆找我,我随时都在。”
老妇人再三道谢后,才拄着拐杖慢慢离开医馆。看着老妇人的背影,春桃忍不住说道:“林薇姐,你真是太善良了,不仅给王大娘开药方,还送她肥皂。不过王大娘家里条件不好,怕是很难买到鸡蛋、瘦肉来补身体。”
林薇叹了口气:“是啊,我也想到了这一点。等会儿师父回来,咱们跟师父商量一下,看看能不能给王大娘送些鸡蛋、小米过去。咱们仁心堂虽然不富裕,但帮衬一下老人家还是可以的。”
春桃连忙点头:“好啊好啊!我也想帮王大娘,她一个人过日子实在太不容易了。”
中午时分,苏景从城郊药田归来,听到林薇和春桃提及王大娘的境况,立刻说道:“理应帮衬!张婶昨日刚买了一筐鸡蛋,还有不少小米,你俩下午就给王大娘送过去。另外,王大娘的药方钱也别收了,就当是我们仁心堂对老人家的一点心意。”
用过午饭,林薇和春桃提着一篮鸡蛋、一袋小米,以及一些刚做好的月饼,向李家庄出发。李家庄离仁心堂不算远,大约半个时辰的路程。两人边走边聊,春桃仍兴奋地讲述着昨日制作灯笼的趣事,以及对中秋灯会的期待。
抵达王大娘家门前,林薇轻轻敲了敲门。片刻后,门缓缓开启,王大娘见到林薇和春桃,惊讶地问道:“姑娘们,你们怎么来了?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妥,让你们专程跑一趟?”
“大娘,您别误会,我们是来给您送些东西的。”林薇微笑着说道,将手中的篮子递给王大娘,“这里有一篮鸡蛋、一袋小米,还有几块月饼。您平时可以煮鸡蛋吃,熬小米粥喝,补充营养。”
王大娘接过篮子,看着里面的鸡蛋和小米,眼泪瞬间流了下来:“姑娘,你们真是太好了!我跟你们非亲非故,你们却这么照顾我,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你们才好。”
“大娘,您别客气,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的。”林薇扶着王大娘走进屋里。屋里的陈设极为简单,只有一张破旧的木桌、两把椅子和一张土炕,炕上铺着单薄的被褥,墙角还堆着一些纺好的纱线。
“大娘,您平时就一个人纺纱换钱吗?”春桃看着墙角的纱线,忍不住问道。
王大娘轻轻点头,抹去眼角的泪水:“是啊,我年岁已高,也干不了别的活了,只能靠纺纱换些粮食。有时纺到深夜,眼睛都模糊了,也只得咬牙坚持。”
林薇心中涌起一阵酸楚,柔声说道:“大娘,以后您别纺得太晚了,身体要紧。如果粮食不够,您就去仁心堂找我们,我们会尽力帮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