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仁心堂声誉日隆,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知晓了这家“医术高明、价格公道、医者仁心”的医馆。有的百姓为表感激,特意送来自家种植的蔬菜、水果;有商贩途经医馆,会慷慨赠送布料、针线;更有工匠主动前来修缮医馆的门窗、桌椅,分文不取。
一天傍晚,林薇正专心整理医案,忽然听到医馆门口传来一阵热闹的喧嚣声。她步出查看,只见一群百姓高举着写有“仁心仁术”“百姓救星”的木牌,手中提着灯笼,正从远处缓缓走来。队伍前列是李老汉、小胖的母亲和赵家村的老奶奶,他们身后紧跟着几十位村民,个个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苏大夫,林姑娘,我们是专程来给仁心堂送牌匾的!”李老汉朗声说道。几个年轻村民小心翼翼地抬着一块红底金字的牌匾,上面镌刻着“仁心济世”四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显然出自名家之手。
苏景和林薇急忙迎上前去,感动得一时语塞。李老汉接着说:“咱们百姓都铭记仁心堂的恩情,是你们免费为我们诊治、送药,传授预防疾病的知识,让我们免受了诸多病痛之苦。这牌匾是大家集资制作的,希望仁心堂能长久开办,惠及更多百姓!”
村民们纷纷点头附和:“没错!仁心堂就是我们百姓的医馆!”“苏大夫、林姑娘,你们就是我们心中的活菩萨!”
苏景凝视着眼前的牌匾,环顾周围的百姓,眼中洋溢着欣慰之情:“乡亲们,谢谢你们!这牌匾不仅是对我们的认可,更是对我们的鞭策。我们一定会坚守‘医者仁心’的初心,将仁心堂办好,帮助更多的百姓,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村民们围在医馆门口热闹了一阵,才渐渐散去。林薇与苏景、春桃、张婶一同将牌匾挂上医馆的正门,红色的牌匾在灯笼的映照下,显得格外醒目。
“太好了!咱们仁心堂终于有牌匾了!”春桃激动地说,“以后大家一看到这牌匾,就知道咱们仁心堂是为百姓服务的医馆。”
张婶也笑着附和道:“这都是咱们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从最初的艰难维持,到如今的小有名气,咱们仁心堂终于熬出头了。”
林薇望着牌匾上的“仁心济世”四个字,心中涌起无限感慨。她回想起自己刚穿越到盛唐时的迷茫与无助,以及在仁心堂经历的点点滴滴——第一次辨识草药的艰难、第一次用消毒法治疗外伤的紧张、第一次制作急救包的兴奋、第一次参与义诊的感动……这些经历,让她从一个现代的医学学徒,成长为一名能为百姓解除痛苦的医者,也让她在这个时代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归属感。
“师父,春桃,张婶,谢谢你们。”林薇轻声说道,“若非你们的鼎力相助与坚定支持,我断难在这个时代站稳脚跟,仁心堂也绝不可能有今日的辉煌。今后,我们还需携手并进,将仁心堂经营得更加出色,让‘仁心济世’的宗旨遍及长安城,乃至更广阔的天地。”
苏景轻轻拍了拍林薇的肩膀,微笑着说道:“傻孩子,我们本就是一家人,互帮互助是理所当然的。前方的路途尚远,我们还将共同面对更多挑战,一同造福更多百姓。我坚信,只要我们坚守初心,仁心堂定会蒸蒸日上。”
夜幕低垂,仁心堂的灯火依旧明亮。林薇静坐于庭院的石凳上,凝视着手中的青铜簪子,心中充盈着希望。她深知,未来的道路难免会遇到种种艰难险阻,诸如药材匮乏、同行竞争、突发疾病等,但只要身边有苏景、春桃、张婶这样的挚友相伴,有百姓的信赖与支持,有“仁心济世”的牌匾指引,她便满怀信心,定能战胜一切困难,让仁心堂在盛唐的沃土上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仁心堂的生意愈发兴隆,但苏景与林薇始终不忘初心。他们依然坚持为贫困百姓免费诊疗、赠药,定期在城郊开展义诊,传授百姓预防疾病的知识。春桃也愈发能干,不仅能够独立为病患抓药、煎药,还能细致讲解健康知识与食疗方法。张婶则将医馆打理得井然有序,每日为病患准备热气腾腾的饭菜和暖心的姜枣茶,使病患在医馆感受到如家般的温暖。
一天下午,林薇正在为一位孩童诊病,突然听到医馆门口传来一阵熟悉的声音。她抬头一看,只见之前被她救过的陈默提着一个布包,笑容满面地走进来:“林姑娘,苏大夫,我来看你们了!我现在在长安城的一家酒楼当了掌柜,日子越过越好了,特意来感谢你们的救命之恩。”
林薇笑着回应道:“陈大哥,恭喜你!你能有今天的成就,都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我们只是做了我们该做的事。”
陈默从布包里拿出一件崭新的棉衫,递给林薇:“林姑娘,这是我给你买的棉衫,冬天快到了,你穿着暖和。虽然不值什么钱,但也是我的一点心意。”
林薇接过棉衫,心中满是温暖:“谢谢你,陈大哥!这棉衫我很喜欢。”
陈默又聊了一会儿,才依依不舍地离开。看着陈默的背影,林薇心中感慨万千——从最初的艰难求生,到如今的小有名气,仁心堂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百姓的支持和信任。而她,也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融入了这个时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夜深了,林薇躺在床上,思绪飘向仁心堂的未来。她深知,仁心堂的声誉将会日益隆盛,造福更多的百姓。而她,也将继续秉持“医者仁心”的信念,融汇现代医学知识与古代医术,不断提升自身医术水平,为更多患者解除病痛。她期望,仁心堂的“仁心”能传遍大唐的每个角落,成为这个时代最温暖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