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少年夫妻下一句是什么 > 第 23 章(第3页)

第 23 章(第3页)

“我晓得,但我想到我也给她带去了那么多伤害,我就不能原谅自己,我竟然,竟然成了帮凶……在谢府里如履薄冰,总不能安心,以前我都是被秦广蒙了心,这谢府的高枝谁爱攀谁去攀,四娘,还是和离了好。”

“我这心里也不好受,仲麟这些年也是尽心……唉,只怪是段孽缘。”

沉默须臾,秦母嗟叹:“无论四娘作何抉择,我都认了。亏欠她这些年,我只想能够有所弥补。”

李妈妈叹口气,过了多少年走到了这儿,早不是当年那般了无牵挂,已经不知道哪个才是最佳的选择。

“您和老爷再商量商量?这事还得从长计议才是。”

秦母冷哼,将茶盏重重一搁,盏中茶水溅湿了案几上的名册:“与他商量?他眼里只有仕途前程,何曾真心为四娘打算过?但凡他当年……能为四娘说一句话,怎么会到如今地步?”

她的声音里带着积年累月的失望和痛恨,每个字都像是从齿缝间挤出来的。秦母气得心口疼,深深吐息着舒解,那股子疼痛总算好转。

秦母捂了捂胸口,走到佛龛前,点燃三炷香,望着袅袅升起的香烟:“经书备好了吗?”

李妈妈搀扶着人,晓得她要抄经静心祈祷:“取来了,已经放到书案上了。”

-

两日后,谢清匀和秦挽知成亲第十六年。

那场为冲喜而成的婚仪,没有喧闹喜乐,只有院外众人焦灼的等待和低语,新房里摇曳的一对龙凤喜烛寂寂燃烧,映着十五岁新娘惶恐忐忑的眉眼。尽管这一日最终天从人愿,但回忆起来的心情并不美妙,因此对于这一日秦挽知并没有、也不敢放在心上。

某一次,谢清匀为她准备了礼物,那是成亲后的第五年,他们丁忧结束回到京城过了有半个多月。

紫檀木匣里,他送了一套昂贵的头面,累丝鸾鸟的羽翼根根分明,精细得仿佛下一刻便要振翅,口衔的碎珠流苏轻轻摇曳,漾开一泓璀璨的光华。

秦挽知看得一阵恍惚,意识到守丧三年着素服的日子就这样过去了。而她和他也已做了五载夫妻,甚至有了一个会咿呀学语的孩子。

她惊讶不已,又因没有给他准备而略感手足无措。

可惜,未能来得及补上心意,这日过不久他立即受新帝委任去了边陲之地。

那个冬天格外寒冷,过年前,她亲手做了紫毫笔,连同新制的冬衣一并托付驿使。一个在京城,一个在边陲。细数,那是他们第一个未曾团聚的新年。

转眼已是第十六年,秦挽知早早为谢清匀裁了一身新衣。

当天晌午,她信步出门,原想着到常去的铺子买些蜜饯糕点,晚间饭后也好给孩子们添个零嘴。路过布庄时瞧见新挂出几匹苏样时兴料子,不由驻足细看。

冬日将至,索性进去给婆母、二房和三房都挑了几匹,嘱咐了一半做成成衣,接着又仔细给娘家父母兄嫂都买了些。

走出了半个街,她返了回去,想着秦家离得近,不如亲自送过去。自周家回京那日起,她也许久未归宁,既母女消怨,就权做回去服个软。

或许很怪,但是秦挽知禁不住想,如果阿娘能够支持她,那她也许也更能坚持下去了。

就连琼琚都发现了不一样,买果脯的路上直道:“月余来,大奶奶就属今日好心情。”

这几日孩子都在身边,秦挽知获得了莫大的温情。今日又是特殊的一天,十多年前的今天,她坐着喜轿离开了爹娘,可今时她有了些勇气,想将这份尚未完全踏实的好心情加深延续,向往得到爹娘的关怀,希冀着今天可以是新的开始。

于是,秦挽知折返店铺,却在门边望见了一道鹅黄色的清丽身影。

只有林妙羽和丫鬟,她正与丫鬟低声说着什么,也许在讨论这匹布是否适合,一抬眼瞧见秦挽知,神情霎时掠过一丝不自然。她努力笑了笑,屈膝行了一礼:“谢夫人。”

秦挽知从容还礼,唇边衔着恰到好处的浅笑,举止间寻不出半分异样。

这铺子算不得大,偏偏中间垂着几匹流光溢彩的丝绸,恰似一道朦胧的屏风,将两人隔在了两端。

秦挽知于柜台前和掌柜商议,另一侧的林妙羽则和丫鬟挑选料子,目光在缎面上流连,始终不曾越过那道摇曳的丝帘。

掌柜依言将秦家的料子仔细包好,命伙计搬上马车。秦挽知略一颔首,便转身登车,帘落车动,径直往秦府方向去了。

待那马车辘辘声渐远,林妙羽方从垂落的绸缎后缓步走出。她立在店门前的石阶上,望着长街尽头那抹将散的轻尘,低了低眼睫。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