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社和上面来人?
呵呵,人呐,管你是谁,都怕不要命的。
自打陈书记爆发一次后,从上到下,谁不知道这个不大咋吱声的书记其实不好惹啊。
哪还敢上人家地盘上搞事儿?不怕去了回不来啊?!
没见有一回一群红小兵吆吆喝喝地去了,结果好几个被打折腿,丢进山里自生自灭,剩下的几个鬼哭狼嚎地跑了。
本来就穷得连只鸡都招待不起,从此以后更没人去杏花大队闹腾了。
***
燕九如两口子来这里也是这些人知道他明天就要出发,还是有些托请的。
带孩子的夫妻拿出一封厚厚的信,道:“如果方便,就帮忙送个平安信给孩子爷爷奶奶,还有外公外婆,这里的地址是原来的,不知道这几年他们还在不在那里,状况如何了……”
那对留洋的夫妻,除了平安信,还给了一个联系地址和电话,道:“我这发小叫刘长义,从小一起穿开裆裤长大的,要不是他四处想办法,我们也没机会来这里落个安生。
他这人看着有些不着调,但人很仗义,他是坐地户,你们要打听什么消息,或者需要帮忙,可以找他。”
其他人不是首都的,只能给些建议。
他们别看落魄至此,却都是心里有数的人。
受人大恩,没机会回报还罢了,哪怕有一丁点可能都想法子尽尽心。
燕九如一一谢过这些人,平安信看对方情况尽量带到。
***
第二天一早,老张叔特地比平时提早半个小时赶牛车出门,就怕路不好走,耽误了他们上火车。
到了公社又换汽车。
现在农闲了,出门的人比以前多了,汽车也格外拥挤,燕九如揽着陈茵依旧坐在机器盖子上,屁股地下热乎乎的,一路颠簸到了县城。
两人先去县武装部找人去取火车票,是两张明天上午十点四十五分发车的硬卧车票,后天下午十二点多到首都。
“稍微早点去车站,咱们这边只有过路车,停车时间短,也经常会晚点,你们注意听广播……”
又把两支手枪和满是子弹的武装带交给他们,还有特批的持枪证及介绍信,接洽公函等文件。
陈茵认真检查后两人直接扎在腰间,手枪也别好,文件仔细收起来。
“多谢齐部长!”
齐部长点头,有些舍不得的叮嘱道:“你枪法这么好,尽量别丢了这个长处。人会的东西再多,本身的特长依然是立身的依仗。”
枪子弹药是为了两人路上安全特批的,但这些临别赠言确实他的私人馈赠。
燕九如和陈茵都是知道好歹的人,认真记在心里了。
***
两人还是住在国营东风招待所。
接待员沈芳大姐也还记得燕九如呢。
陈茵把带的山核桃、榛子等山货特产送给她,两个人很快就聊熟了。
当然,燕九如也没忘了食堂的大师傅等人,没法儿每人都送,就带了两大包,麻烦大师傅散给大伙儿一起吃。
连澡堂的窗口的大爷都乐呵呵地磕着榛子,扫一眼两个人腰上隐约露出的形状,叮嘱道:“洗澡轮流去吧,一个人留下看东西。”
国营招待所晚上有暖气,屋里有两张床,两人还是挤在一起说着话慢慢睡着了。
***
第二天,吃过早饭,两人直接退房了。
燕九如先带着陈茵逛了下百货大楼。
两人出门的时候只带了一个手提包,两个随身的军绿挎包,便在这里买了个大号的藤编手提箱子,补充了些日用品啥的。
燕九如看时间还够,就拉着陈茵去成衣柜台买呢子大衣。
他第一次来的时候就看好了,可惜他们在乡下基本没机会穿这么时髦的衣裳,这次正好去首都可以穿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