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噢。”
那商贾点了点头,语气颇有些不以为然。
“吊榜尾便吊榜尾嘛,大不了再读一年便是了,何必当众教子。”、
伙计一听他这语气就乐了。
外地来的客人不了解那种心情,事情没轮到头上怎么说都轻松。可等家里真出了一个扶不上墙的蠢货,让他在大庭广众下失了脸面,怕他就不会这样从容了。
这样的家长,他这一年一不知见了多少。
活计想了想,便又随口补充了一句。
“等大考过后便是分班,决定将来要学什么本领。再之后是招生期,今年学院据说要扩招200名生员,客官若是有兴趣,可以去看看热闹。”
“哦?”
他这句话,立刻吸引了商贾的注意。
“你说这学堂要招生?”
商贾瞪圆了眼。
“不是边城的也能进来?”
听他这样问,活计点了点头。
“自然可以,只要能通过考试和资格审查,谁都可以来上学。”
“墨宗和大都护府要开天下学路,印制可供天下人识字学文的书籍,很快就会面向天下贩售。”
他从怀中摸出一本薄薄的纸册,在商贾面前晃了晃。
“喏,就是这个,我们九凌城的制定教材,一模一样的呦。”
第296章
那商贾自己便是贩报的,听说有书,马上眼前一亮。
“有书?!”
他伸长了脖子。
“可是那《东山群雄传?》”
“嗨!瞧您说的。”
活计打了个哈哈。
“这可是咱们九凌城学院的指定教材,谁拿个杂书当正经事。”
他这样说,《东山群雄传》的忠实粉丝可就不干了。
商贾是没读过书的,他能叫出《东山群雄传》的名字,那也是因为他一到定安城就去饭庄听人讲书,一天不听就心痒痒,很是为书里的情节痴迷。
后来这本“奇书”逐渐从边城扩散到中原。
中原识字的平民不多,也看不懂《定安报》上都登载了些什么。不过有些戏班子看到了讲书的好处,特地派些机灵的学徒去边城听故事,一边听一边记忆,回来还教给班子里的其他人。
边城的讲书可不仅仅讲的是故事,每天讲书的先生都会根据情节教些文字。有了情节的加持,学认字这事一点都不枯燥,听完了故事回去和大家唠唠,记得还特别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