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我在古代的考科举打字机器晋江 > 第404章 筹粮(第1页)

第404章 筹粮(第1页)

与宁远伯赵成梁达成约定后,林向安又在西府留宿一夜。翌日,他与赵康平细议后续的执行计划。赵成梁不便出面,但赵康平必须亲自参与。在整个布局里,他是总协调者;镖局则负责采购、运输与安全;林向安要在京城统筹全局,拟定运输、仓储、销售、财务的细则。确保每一个环节衔接顺畅。镖局是外部的执行手。浙江会馆则作为天然掩护。至于资金,则由林向安、李宝珠、谢云三方共筹。林向安把手头剩余的银票尽数投入,镖局也拿出了一笔资金。真正的支柱,还是李宝珠娘家的商脉与信用。由李家出面,在浙江商会开具“见票即兑”的凭证,指定镖局支取。镖局凭此汇票,便能在江南的钱庄直接提取现银。用于向粮商采购,既快且稳,免去了大宗银两押运的风险。这其实是借用李家信用,撬动更大资金。类似现代放大资本杠杆。林向安也郑重承诺:粮食运抵京城售出后,回款将优先归还李家本金,并奉上约定利息。李宝珠愿意出面,并非一时心血来潮。她眼光敏锐,素来对生意有独到判断。若非身为女子,娘家基业里,本该有她一席之地。这桩粮食买卖,风险不小,但若顺利,能获得稳定收益,以及北方资源。二月底,各方终于就资金方案、利润分配、风险承担达成了口头共识。三月初,计划正式启动。李家先开出首批商业汇票,通过秘密渠道送至镖局陈老大陈山手中。陈山接到消息后,便开始暗中接触熟识的粮商,打探行情、议价下单。与此同时,林向安在京城这边,借助浙江会馆王管事的人脉,四处物色、租赁第一批隐秘仓库。就算一切顺利,首批粮食最快也要三月中旬才能启运,最快抵达京师,估计要到四月中旬。那时,京城的恐慌与粮荒,会达到第一个高峰。可会馆的库粮,撑不到那时。林向安必须在短短半个月内,另寻来源,筹到足够粮食。在计划商议期间,他从赵康平口中,得到一线确切消息。老皇帝昏迷不醒,至今未曾苏醒。如今朝局,由首辅领衔的文官集团与皇长孙联手把持。朝廷连番派出钦差,试图安抚各地,却收效甚微。而诸藩王则在封地暗自集兵,囤粮备战,大量细作潜入京师打探虚实。表面未撕破脸,暗地里已剑拔弩张。京中流言四起,多半真伪莫辨。百姓因恐慌疯狂囤积,物价飞涨,雪上加霜。在这种局面下,林向安只能多方奔走:通过王管事的消息,从城中破落户收购残存存粮。又从赵家那边暂挪了一部分。但还差一些,林向安没办法,去找了郑佑,和他谈了一笔“换粮买卖”。他将抽空设计的木船模型,给了郑佑。同时向郑佑提出合作开设一家益智玩具铺。这些榫卯机关的玩具,不仅新奇,还能与“格物致知”“锻炼心性”挂钩,容易得到士大夫阶层认可。再加上林向安“神童举人”的身份背书。若能结合数学原理推出多种益智模型,走中高端路线,定能别开生面。郑佑本就是性情中人,对木船模型本就稀罕。而且林向安故意描绘好有好多其他榫卯模型,当即勾起了好奇心。便同意这个想法。对郑佑来说,赚钱倒是其次,能玩、能独一无二就够了。于是,他便爽快应下,提供了一批粮食作为启动支持。就这样,林向安终于为会馆筹集到足够维持一个月的粮食,后续的粮食就要看镖局那边了。原本,浙江会馆的众人,在粮食越来越少后,纷纷不安。对林向安的信服渐渐有所松动。眼见粮食一天天少,林向安却经常不在会馆,常常一出去就是大半日甚至整宿。众人心里难免生出疑虑。这年轻人是不是心浮气躁,不务正事?还是说,根本没有本事,只是在空口画饼?有些暗中的议论,甚至传到王管事耳朵里。王管事身为会长,一方面对林向安有几分信任,另一方面也不好替他强行辩解,只能暗暗观察。直到三月中旬,会馆粮仓几近见底,最焦急的时刻到来。林向安却渐渐带回一批粮食,数量虽不算庞大。却足以让会馆熬过最艰难的半个月。紧接着,他又接连调度:没多久,又有一部分粮食入库。虽说不上充盈,但至少让会馆看到了实打实的结果。原本的怀疑声,顿时安静了下去。那些曾经在背后低声议论的人,也不得不承认。这位年纪轻轻的举人,是真能在风声鹤唳的时局里硬生生筹到粮。会馆里头的态度,自此悄然转变。就连原本爱挑剔挑衅的陈启泰都安分下来了。外面的情况,他是知道越来越严重了。有粮食,人活下去才是要紧事。同济会的理事会其他成员,更是对林向安死心塌地的维护他。毕竟,粮食就摆在那里。能在乱世里弄来粮食,这本事,比什么空谈经义更能服众。期间有当地帮派势力来收保护费,被会馆护卫组齐心合力给赶走了。:()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