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陈掌柜想来在京城待久了,见多识广。心里隐约猜到缘由,只是这种事哪里敢随意多言。林向安见状,也没再追问,只是点了点头:“多谢陈掌柜提醒,在下一定会谨慎。”陈掌柜笑着宽慰道:“林相公,您年纪还小,会试不急在这一时半刻,心里不必太过拘紧。若是想打听些消息,或是寻个清静之处坐坐,尽管来便是!这茶楼,别的没有,一壶好茶、几分薄面,总能为您预备。”这老皇帝年纪大了,总会有这么一出。早些晚些而已。只是苦了这些十年寒窗的举子们,心血一拖再拖。不过,林向安年纪轻轻,才华横溢,为人谦和。当初那场文斗,就能瞧出他的见识比不少当官的还要透彻。这样的人若有朝一日能仕途顺遂,也是百姓的幸事。正因如此,陈掌柜心中生出几分惜才,忍不住多叮嘱几句。林向安闻言,起身拱手,诚恳道:“陈掌柜一席话,真是拨云见日!在下受益匪浅,感激不尽。日后若再来叨扰,还望掌柜不吝指点,告知些京中近况,也好让学生心中有数。”见此子懂得进退,又肯听劝,陈掌柜也就放心了。看得出他聪明机警,分明是在小心打探动向,好避开潜在的风险。“林相公倒是客气了,您尽管来茶楼就是。我闲了找您说说话,到时候可别嫌弃。”两人又闲聊了几句,因茶馆渐渐忙碌,陈掌柜便笑着告辞。林向安独自坐下,一边慢饮清茶,一边随意嗑着瓜子。耳朵却暗暗竖起,留心大厅里众人的言谈。他先观察众人衣着举止,暗自揣摩身份。上次来时,读书人居多,而今日却明显少了些,反倒是商贾打扮的人居多。林向安琢磨着,茶楼常客的群体比例原本相对稳定。若发生变化,也能折射出某种时局动向。只是他并非常来此处,分不清究竟是新客多,还是旧客少。但从他们交谈时的神情来看,多半愁眉不展、唉声叹气,显然也感受到了局势不妙。忽然,不远处一桌的几位商人谈话声渐高,言语间满是烦躁:“江北的货几日没送来,漕路不通,米价一天一个价,这货架都快空了,还卖什么?”“往年也有过,可今年似乎更紧些。”“去年也没听说哪里闹灾呀?”几人你一言我一语,满腹怨气。林向安心头一动,佯作偶然听到,便起身上前,面露几分忧色。向其中一位看着面善的商人拱手道:“这位先生,叨扰了,适才听闻商路不畅?学生家在江南,亦有亲友行商,闻之不免忧心。不知究竟因何所致?”那商人见他举止谦和,又是一副读书人模样,心中并未起疑,只叹了口气:“还能是什么?漕运迟缓,京城缺货。我们这些小本商贩,也只能硬撑罢了。”林向安见话已开头,便顺势叹息:“哎,我们这些读书人也难。今年会试归期难料,偏偏这炭价一日高过一日。连读书写字都冻手。”此言一出,周围几桌人立刻附和。有人愤愤抱怨:“分明是有人在囤!前年也涨过,却没这般狠。”也有人低声揣测:“怕不是有人暗中使力,借机牟利吧。”片刻间,议论声此起彼伏,或愤慨,或忧惧。林向安神色拿捏得恰到好处,只是点头、叹息。偶尔随口问上两句,看起来不过是担心江南亲友受累。至于敏感之事,他只字不提。然而心底却暗暗警觉:商人们多谈漕运不畅,这已不是个别情况,而是整条链路出了问题;往年也有过类似现象。一时难辨究竟是自然现象,还是人为阻扰;米价连日攀升,连小贩都叫苦,局势比表面看上去更紧张;炭价比去年涨得离谱,坊间皆言有人囤积。这种市井手段常有,但若叠加时局不稳,意味就不一样了。他又留意到:茶楼里读书人明显少了,商人却多了。年后生意渐渐活络,本属常理;但会试延期,举子们人心惶惶,各自打探消息,这才更显微妙。这些零散的线索拼凑在一起,虽不至于显现危局,却已映照出当下京城的最新气息。茶客间气氛并未紧张,显然局势尚未恶化。更多人像是在等。等老皇帝的病情结果。毕竟元武帝在位日久,威望极重,让又敬又怕,不敢妄言。在茶楼里待了大半日,林向安大致摸清了风向。虽未见沐云衡的身影,却已心中有数,便起身同陈掌柜告辞。走出茶楼,他并未径直回去。而是沿着街道缓步而行,看似随意闲逛,实则暗中观察。他重点留意几处关键所在:粮行、米铺、炭行、盐铺、药铺……看人流是否如常,有无管制或异样。再有便是城门。几次进出,他已记得大概布防,如今站岗人数与搜查手段比往常更严,但仍在可接受范围。唯一不同,是宵禁提早了许多,日落之后严禁在街上行走,时间比平时提前。林向安边走边思索,不觉间背后忽然一拍。他猛地一惊,下意识反手扣住来人的胳膊。“哎哟!放手!林兄,是我!”熟悉的声音传来,他这才赶紧松手,见是陆文卿,不由一怔。“陆兄,抱歉,失礼了。”陆文卿揉着胳膊,半笑半叹:“没想到林兄还有这一手,差点让我以为遇上刺客。陆某这条胳膊,可是被你攥疼了。”林向安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陆文卿却摆手,说道:“我方才从酒楼出来,远远见着个背影像你,还以为眼花了,便想上前确认。没想到真是你。”他打量林向安,眸光里带着一丝意味:“林兄这是……在街上闲逛?”:()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