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连巡抚也开口赞道。“方才那首诗,辞采端庄,格调不俗,不仅切合秋闱之志,也颇见其抱负。”宋道衡见众人对林向安的印象颇佳,便顺势一笑,似不经意般补充道。“不仅如此,林举人十三岁时,便拿下了小三元的名号。”此话一出,席间再度一静。有官员皱眉思索了一下,旋即恍然:“十三岁小三元?莫非是那位……?”“正是。”宋道衡微微颔首,语气不疾不徐。众人对望一眼,眼中意味顿时深了几分。小三元虽不及大三元那般显赫,但也足以证明天资聪慧、底蕴深厚。许多人终其一生,连一个生员都未必能夺得。而林向安年仅十五,已然从童生一路登科至今,若非天资卓绝,断然难以做到。吴清源听罢,眼中亦添了几分欣赏:“年少成名,若能持恒自律,日后成就不可限量。”旁边几位考官纷纷点头,眼中流露出几分认可与欣赏。此子年纪虽轻,却沉稳有度,才学不凡,确实值得留意。之后,轮到其他举人作诗,虽仍有佳作出现,但在珠玉在前的情况下,终究难以再引起官员们更多的关注。许多官员虽仍认真倾听,却已少了方才的兴致,不少人甚至微微点头,便算是给了面子。随后的对答策问环节,主考官接连出了三道问题,依次点名举人作答。过程中,林向安又被特意点了两次。当他起身应对之时,声音沉稳,思路清晰,虽未有夸张铺陈,却字字切中要旨。官员们见他年纪尚幼,原以为不过是少年才俊,才思敏捷未必见得沉稳。但他一番简练有力的回答,却显示出超乎年岁的见识与沉淀。“年少而不轻浮,才高却不骄矜。”有官员微微颔首,低声对旁人评价道。而林向安始终神色平和,姿态谦逊。既不因受赞誉而狂喜,也不因被审视而局促。在如此重要的场合,他进退有度,收放自如。既不会锋芒毕露,引人忌惮,也不会沉默退缩,埋没自身才华。正因如此,他的一举一动,已然悄然落入许多人的眼中。成为了这场鹿鸣宴上,最受瞩目的新科举人之一。:()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