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我在古代行商 > 第452章 格物坊火遍京城(第1页)

第452章 格物坊火遍京城(第1页)

在格物坊开业前,林向安先让郑佑出面,广邀其圈内的勋贵子弟与文人朋友,携家带眷前来免费体验。郑佑虽尚未袭封,但众人皆知他是未来的武安侯继承人,大多人都给他面子。再说郑小侯爷都说好玩的物件,这些小子们,哪有不动心的?最开始来的,是当初和演武比赛的那些小孩们。他们玩过之后,爱不释手,于是广邀朋友家人前来体验。于是宾客云集,坊内热闹非常。根据这些试玩客人的反馈,林向安对规则、流程或部分产品进行了微调。这一过程,既是压力测试,也是第一波隐秘而精准的顶级营销。不到几日,京城上流圈子里便开始流传起格物坊的传闻。泰和元年,十月初一。一个风和日丽的黄道吉日,格物坊正式开业。【备注,前面我写成庙号了,这里改成年号为泰和。】开业当日,盛况空前。不过日,京城内外便被它的名头搅得沸沸扬扬。因过于火爆,坊中不得不每日限流。有达官贵人派家仆天未亮便来排队,只为给自家少爷、小姐抢一个入园名额。文人墨客聚于茶楼,争论“十八罗汉锁”的第三种解法。闺阁女眷心生好奇,纷纷派丫鬟来问:“可有能带回府中把玩的巧物?”坊门前车马如潮,叫卖与喝彩声此起彼伏。“智勇奇趣园”的通关木榜上,名字更新得极快。甚至许多书生较起了劲,埋头苦战。“同心筑梦园”上,则有父子合力、友朋竞赛,笑声连连。不过一旬,掌柜的就不得不苦笑着贴出新规:每日限客五十,会员优先。即便如此,仍是一票难求。黑市上,一个入园名额被炒到五两银子,仍有人趋之若鹜。有人酸言:“这不过是玩物丧志之地。”立刻就被旁人堵回去:“您去试试?连宫里那位大学士都说,此中大有智慧,非常之物也!”坊内,林向安正与两位首席大匠讨论新样式,神情专注;而郑佑对着账本,指尖轻轻点了点那一串惊人的会员预存数字,唇角微扬。这已不只是生意。它成了一场席卷京华的风雅风潮。为了让格物坊更显格调,更深入地融入文人雅士的圈子,使其地位稳固而不流于市井。林向安与郑佑、两位首席大匠反复商议,最终拍板:在名家雅集栏目下,开设一套系列主题讲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每月举办一次。讲习内容,皆由林向安亲自与两位大匠多番商议后,定下主题,兼具学理与趣味。若想让格物坊超越“巧技玩物”的层次,必须让“格物”二字名副其实。在古代,榫卯结构,暗藏在各个方面。于是确立了五大方向:榫卯与建筑、数学、机械、哲学、民生。一,榫卯与建筑,以斗拱、梁枋为例,讲解结构原理。斗拱,才知道有这么多名字讲究,哇塞,古人好厉害~将书中枯燥的条文化为可视可感的模型,让士人看到手作中的经义。此举可立刻堵住玩物丧志之口,吸引最正统的经学之士。二,榫卯与数学,可从《九章算术》切入,揭示结构中的比例、力学与几何之美。以算理入匠思,将奇技提升为学问。吸引爱好算学与政务实用之士。三,榫卯与机械,展示古代“指南车”“记里鼓车”“水碓”等奇巧装置。指南车,它是一种机械齿轮车辆。车上站着一个木人,无论车子如何转弯、掉头,木人的手臂始终指向正南方。记里鼓车,双轮马车,每行驶一里,车上的木人会自动敲一下鼓;每行驶十里,另一个木人就会自动敲一下铃【真的是好高科技,古人真的好厉害!!!】水碓,利用水力来自动舂米(去掉谷壳)、粉碎矿石的机械装置。重点解析如何仅凭木质榫卯与齿轮,实现精准计量与复杂运转。既能满足人们对古代黑科技的好奇,也极具话题性。四,榫卯与哲学,以“榫为阳、卯为阴”。阐释“一凸一凹”“一盈一亏”“一张一弛”的天地之理。引出“不把事做绝,不用尽蛮力”的中庸与和合之道。让匠理升华为心法,技艺回归人文。五,榫卯与民生,则以“水车”“筒车”等模型为例。探讨其结构效率与节力之法,引导听众思考如何改良农具、造福百姓,以玩归用,体现儒家经世致用的精神。如此一来,格物坊不再只是奇巧玩具之所,而成了融技、理、学、道于一体的文士雅园。林向安确定课程核心方向后,一头扎进准备工作。一方面,他让郑佑去搜罗市面上所有与榫卯、构造、工艺相关的书籍。另一方面,他自己带着主题深入钻研。,!不懂的,就请教两位首席大匠与几位高级匠师,一同推演。凭借过人的学习力与系统的数理逻辑,他将传统榫卯原理与力学、几何原理逐一对应分析。久而久之,虽不亲自持刀动斧,但在理论与理解层面,连两位首席大匠都不得不承认:林向安对榫卯之理的通透,已远超他们的匠人思维。他的投入,也带动了身边的人。郑佑、赵泽本是凑热闹,却渐渐都被他传染。一同研读工书、演算比例,从似懂非懂,到慢慢入门,后面就越学越感兴趣。武安侯听闻自家儿子居然主动买书、研学,不禁暗暗欣慰。尤其当有人前来探听格物坊的消息。有的想打听内情,有的想结交合作,也有别有用心者。问的人越来越多,连武安侯本人都起了好奇心。当初郑佑说要开铺子做买卖,他只当儿子是学赵泽,图个新鲜。随手拨了八百两银子当学费,心想就算赔光,只要郑佑能学到东西,了解人间疾苦,磨练心就行。后来听说儿子缺银,也没来伸手要钱,反倒把自己屋里值钱物件拿去典当。不过武安侯一面让管家留意着,偷偷将东西赎回,一面暗中留意铺子进展。他却因公务繁忙,也未深究。直到有同僚当面夸他儿子能干、铺子生意极好。再后来,连京中几位达官都提起郑家公子有见识。他这才让管家来回话,方知那所谓的铺子,竟是如今京中最火的格物坊。那一刻,武安侯由最初的随意纵容,到暗自惊叹,再到有分寸地支持,最终化为儿子背后最坚实的倚靠。既不出面干涉,也默默撑腰。当他弄清这一切后,心中对林向安的看法,彻底变了。自家儿子几斤几两,他最清楚不过。能折腾出如今这番声势,靠的可不是郑佑那点灵光,而是林向安。原以为那安平粮行已是他本事的极限。没想到换个行当、换个思路,竟还能闯出更大的名堂。有人还笑,说他一个举人经商,有辱斯文,一身铜臭气。可下一刻,他就能开坛讲学,讲起榫卯、论及工理,连京中那些清谈名士都要频频点头称赞。这样的人,已不是精明二字能概括的。武安侯心中暗叹,自家儿子啊,这回是真交了个高人。:()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