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扫元txt在线阅读 > 第240章 临敌城引蛇出洞(第2页)

第240章 临敌城引蛇出洞(第2页)

这些庞大的防御设施,或因工程浩大、拆毁不易,或因本就是自然水系,在元初得以保留下来。

此外,所有城墙原本外层都包砌有城砖,坚固异常,每隔三十丈便设有一处向外凸出的“马面”,可对攻城之敌形成三面夹击之势。

聚宝门(南城门,后世中华门前身)和石城门(西城门)等处原本都建有结构复杂的瓮城和藏兵洞,据说西城墙还更隐秘的暗门。

但这些精妙的防御设施,大多毁于蒙元立国初年的“隳城令”。为防南人凭借坚城割据反抗,元军有组织地拆毁了大部分城防设施,只留下了夯土墙基,导致江宁空有城墙,而无完备的城防。

直至徐宋大军大闹江南,元廷惊惶之下,才急忙颁布“修城令”。集庆路军民总管府被迫投入巨量人力物力,试图恢复城墙旧观。

但毁城容易修城难,时至今日,江宁城也才勉强重建好了聚宝门、石城门和三山门(东城门,即通济门)三座城门谯楼,并将城门左右共约百丈的外墙重新贴上了城砖,两侧各重建了一座马面而已。

工程的艰难和缓慢,可见一斑。

“元帅,末将赶到时,那边城墙下的鹰架(脚手架)才刚刚拆毁不久。”

左君弼因亲自组织将士扑火,脸上沾满了烟灰,显得有些狼狈。但一想到元军仓促布防,狼狈撤退的景象,他又兴奋起来,指着东北面秦淮河岸道:

“那些役夫工匠逃得慌乱,来不及将竹木建材拖回城里,只能抛进了秦淮河里。喏,元帅您看,那岸边还挂着一根没漂走的木料呢。”

说起这个,一旁的冯国胜也来了劲,插话道:

“嘿嘿,俺们在城南发现了一座大砖窑,还开着工呢!凉棚底下数不清的砖坯等着晾干,窑口还在冒着水汽,像是在洇窑(制作青砖的关键步骤)。那帮工匠吓得都躲在匠棚里,不敢出来。”

石山亲自监督过虹县、濠州、合肥等城的修筑,深知城砖制作工艺的复杂费时。

晾坯过程中需定期翻转砖坯,防止一面干燥过快而开裂;洇窑更需要持续数日,通过控制水火,使砖体充分胶化,方能坚固耐用。

此时,若不加管理,这些砖坯和正在进行洇窑的砖块将会全部损坏。

江宁城迟早是红旗营的囊中之物,该修的城防还是要修,这些窑砖将来自然都用得上。石山在收到冯国胜的回报后,当即命他安抚工匠,让砖窑恢复生产。

除此之外,眼前聚宝门外的瓮城夯土才进行到大半,形制未全,足以看出江宁守军修复工作的仓促和狼狈。

即便如此,若想就此轻易攻城,也绝非易事。

且不说其他,单单是正面通往聚宝门的那座长达十丈的镇淮桥,若无专门的防护器械,进攻方想要强攻通过此处,就必然要付出惨重的伤亡代价。

没错,秦淮河上有桥,还不止一座。

但很显然,如此重要的交通咽喉,元军不可能不重兵设防。

实际上,横跨秦淮河的三座主要石桥——长春桥(原白下桥,位于城东)、镇淮桥(正对聚宝门)、元武桥(原名玄武桥,位于城北),无一例外,全都处于城墙上守军远程武器的有效打击范围之内。

它们本就是护城河防御体系的一部分,既是我方进攻的通道,也是敌方防守的支点。

这些坚固的石桥承载着多种用途,不仅可以作为守军兵马出击的通道,其桥洞高度和结构也能有效阻挡敌军大型战船通过(仅容中小型船穿梭)。

由于护城河面足够宽阔,在红旗营水师取得绝对的“制河权”之前,陆师的攻城战术,将不得不围绕这三座桥梁来展开。

这极大地限制了进攻方兵力的展开和发挥,使得守军可以集中力量,扼守要隘。

石山仔细观察完南城墙的防御体系,不禁感叹道:

“江宁城防御完备,虎踞龙盘的险要,果然名不虚传!”

他的目光扫过雨台下,看到正在依令快速集结的红旗营将士时,眼中又充满了昂扬的斗志,下令道:

“全军就地择险扎营!待工匠营打造好足够的攻城器械,再来好好称一称,这江宁守军究竟有多少斤两!”

两万余大军的营盘布置,涉及到饮水源、排水沟、风向、地形防御、各部队间距与呼应等一系列复杂问题,自然不能真“就地”随便找地方。

所幸,雨台上有制高点可供瞭望警戒,周边也有河沟溪流可供取水,本身地势又利于防守,是一处理想的扎营地点。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