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扫元txt在线阅读 > 第224章 中流砥柱将上线(第2页)

第224章 中流砥柱将上线(第2页)

有郭宗礼这般因对方不断加码而心生动摇,惧怕后果的;也有施耐庵那般疑心石山是否假戏真做,真想接受招安,而一再上书痛陈利害,苦口劝谏的。

就连军中,也有部分将领对于一直“谈和”而感到困惑和焦躁。

组织结构相对严密的红旗营内部尚且如此,内斗不休的元廷,又怎么可能真正做到上下一心,应对得当?

对于远在大都的元廷中枢而言,不管是他石山,还是刚刚起事的张士诚,都是必须剿灭的逆贼。最好的结局自然是这两伙贼人自相残杀,朝廷再出来收拾残局,坐收渔利。

可对于直面石山、张士诚兵锋的淮南行省官员来说,却要面临极为现实和残酷的选择:

是先不惜代价稳住西线更加强大的石山,集中力量扑灭东面威胁漕运和盐场命脉的张士诚?

还是为了维护朝廷早已不复存在的体面,不顾自身岌岌可危的现实,强行两线作战,然后在极短的时间内被红旗营推至城下,以身报国?

现在,战与和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红旗营手中,而不在内外皆虚的淮南行省。

偰哲笃、秦从德等人只要脑子还稍微清醒,懂得权衡利弊,就不会在这个时候选择与红旗营再启战端而自取灭亡。

他们在宣旨的最终时刻,换下一直与红旗营接洽的赵琏,派官职更高的秦从德来,本身就是一种无计可施下的妥协,试图通过“给足面子”,换取石山顺利接旨。

而红旗营这边,经过这段时间的休整,不仅成功安置消化了数万流民,更利用冬季农闲,组织人力完成了大批疏通沟渠、开挖堰塘的小型水利工程,为来年农业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一系列的备战任务也完成了大半。

首先便是调整了部分驻军,并修筑、完善了外围寨堡、烽燧防御体系。元军若再想像以前那样,派出几百人的小股部队就敢孤军深入肆意破坏,必将付出惨重代价。

其次,则是再次调整优化了军队编制。

新增设威武卫,王弼为都指挥使,编制员额五千人。

其余各卫,也根据其驻防任务和战略方向的不同,兵力各有增加。

石山还将原本属于临时指派的“镇抚使”一职改为常设,置于都指挥使与指挥使之间,以解决原先指挥层级跨度过大,不够灵活的问题。

常遇春、龚午、李武、胡大海、傅友德、邵荣等骁将,也因历次战事中累积的显赫军功,其荣衔由“都尉”晋升为“将军”,与吴六斤、孙逊等人暂时拉开了差距。

当然,石山心中清楚,眼下这个编制也只权宜之计。一旦渡江作战取得胜利,地盘成倍扩充,面临的统军形势和作战任务将发生剧烈变化,军队编制势必还要做出新调整。

乱世之中白手起家便是如此,形势瞬息万变,军队的组织形态也必须随之不断调整优化,大业未成之前,本就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固定编制。

现在的每一步调整,都是为了下一步更大的发展做准备。

红旗营利用和谈修整期,稳步扩军备战,对面的淮南元军同样也没闲着。

扬州路、高邮府、淮安路三地兵马频繁调动,原本部署在西部针对红旗营的防线被大幅抽空,精锐力量纷纷被调往东面,试图构筑针对泰州张士诚的包围圈。

据说张士诚占据泰州后,便大肆招兵买马,对外宣称拥兵万余。

这其中自然有极大的水分,最基础的兵器甲胄短缺问题,就不是占据一个泰州城所能解决的。他的队伍里,充斥着大量刚放下锄头的农民和盐丁,训练和装备都远不能和红旗营相比。

不过,淮南行省仓促组织的第一次反扑行动,却在泰州城下遭遇惨败,损兵近三千。

这一败绩,从侧面证明了张士诚所部并非全是乌合之众,其骨干力量颇有战斗力,而且张士诚本人也具备一定的军事指挥能力。

而元军“送来”的这批装备辎重,也极大缓解了张士诚部兵甲稀缺的窘境。

双方当前的态势是:淮南元军虽再遭败绩,但凭借兵力优势,以兴化、高邮、江都、泰兴、通州五城为支点,勉强形成了一个针对泰州的半包围圈,试图将张士诚锁死在泰州一隅。

张士诚则命其弟张士德统率偏师东进,攻克如皋县,并顺势控制了马塘场、掘港场、丰利场、拼茶场、角斜场、富安场等六大盐场,获得了大量的钱粮和丁口,初步稳定了形势。

如此一来,加上起兵时就被张士诚破坏的白驹场、丁溪场、东台场、梁垛场、安丰场,扬州路辖下盐场已大半落入张士诚之手或陷入瘫痪,剩下的少数盐场也时常遭受袭扰,难以正常生产。

淮南行省赖以维持统治的后备钱粮及兵员来源急剧萎缩,财政状况更加恶化。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淮南元军最终能侥幸扑灭张士诚,自身也必是元气大伤,短时间内根本无力再对红旗营发动大规模进攻,更遑论两线作战了。

他们现在最迫切的需求,就是稳住石山,千万不能与红旗营爆发冲突。

果然,当郭宗礼惴惴不安地前往馆驿,拜见秦从德,并委婉地转达了石山拒绝接受官诰的态度后,预想中的雷霆震怒并未发生。

元廷淮南左丞秦从德的脸色瞬间黑得如同锅底,握着茶盏的手指因用力而发白,眼中怒意勃发,胸膛起伏,显然气得不轻。

热门小说推荐

民国奇人
南无袈裟理科佛民国奇人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