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扫元txt在线阅读 > 第174章 常遇春罕逢敌手(第1页)

第174章 常遇春罕逢敌手(第1页)

第174章常遇春罕逢敌手

周昶献城后的第四日,大军休整完毕,粮秣齐备,石山为大军践行,他的目光扫过城外列队完毕的擎日卫和骁骑卫二营将士,最终落在常遇春刚毅的面庞上。

“伯仁!庐江一战,你有勇有谋,已深谙夺地争人心要义。此番西进舒城,有赵伯仲为内应,破城不难,正可多思量战后如何安抚人心,稳固我军根基。”

赵伯仲是舒城人,两年前遭官司躲入巢湖中,徐达击败左君美后,此人带着十余艘渔船和数十名渔户来投,凭着这份“投名状”,得了个队率的职位。

本次西征,赵伯仲也在运兵船队中,得知元帅要攻打舒城,主动请求潜入城中做内应。

舒城兵微将寡,城墙低矮,又有赵伯仲这个地头蛇相助,以常遇春之勇,破城自然不在话下,难的是战后如何稳定此地,石山才会在出征前特别强调。

常遇春如今眼界渐开,知道元帅这番话,分明是将自己视作独当一面的帅才在培养,一股豪情与压力同时涌上心头,当即挺直脊梁,抱拳沉声应道:

“元帅教诲,遇春铭记于心!定不负元帅所托!”

石山亲自为常遇春斟满酒,道:

“来,满饮此杯,祝伯仁旗开得胜!”

常遇春接过酒碗,一饮而尽,随即翻身上马:

“元帅,等俺捷报!”

旌旗猎猎,鼓角争鸣。目送大军消失在官道尽头扬起的烟尘中,石山转身,目光再次投向庐江城。他之所以选择在此地多作盘桓,并非为贪图安逸,实因此城干系重大。

庐江不仅是扼守庐州路西线粮仓的门户,更是连接安庆路的关键咽喉。庐江西南,便是安庆路铜城县。两县之间,地势开阔,又有杭埠河相通,水陆皆宜。

元军若想由安庆路北上反扑庐州路,庐江将是必经之路。

当然,眼下安庆路元军肯定是没精力北上的——彭莹玉攻陷池州路治所贵池后,又率“彭祖家”返回江北,又裹挟大批新附流民和降兵,正围攻安庆路治所怀宁。

红旗营与“彭祖家”的关系比较复杂,双方同为抗元义军,既有默契,也相互提防,“彭祖家”最初就在庐州路起家,一旦全取安庆路,未必不会生出再打回庐州路的想法。

当然,徐宋大军眼下的战略重点在江南,不宜招惹友军破坏抗元大局,彭莹玉多半不会如此不智。

但石山从来都不会把希望寄托到别人身上,更不看好根基不稳的徐宋政权。

红旗营每攻下一县,石山都要亲自谋划消化此地的措施,以打牢根基。

“彭祖家”才攻下池州路治所,其余州县都没来得及扫清,便又扑入安庆路,扩张如此急切,根基定然不稳。

而数日破一路,一月攻取十余路州的徐宋政权,就更不必说,完全谈不上什么根基。

徐宋现在看起来烈火烹油,鲜着锦,实际埋下了重大隐患,其主力大军一旦在江南遭受大败,后方未来得及消化的领地,必然会在当地地主武装的反扑下,尽数丢光。

即便“彭祖家”想在安庆路好生经营,也孤掌难鸣,必将亡于元军的联合绞杀。

届时,溃败的彭部残兵败将,以及追击而来的元军,很可能如同决堤的洪水,汹涌倒灌入庐州路,首当其冲的便是庐江。

石山辛苦打下的基业,绝不能毁于徐宋大军溃败后的连锁反应。

他驻留庐江,就是希望将此城打造成能挡住元军倾力一击的桥头堡,这种缺乏山川险要的小城,除了加高城墙、深挖壕堑、广储粮秣军械这些“硬”功夫,更重要的是凝聚民心士气。

周昶之前能守住庐江,是因为庐江“人心向元”(至少不向义军),要想变为人心向红旗营,仅靠安抚怀柔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清算依附元廷盘剥百姓贪官污吏和劣绅豪强。

此事却不能假手于周昶——他本就是旧体系中的一员。

所幸,周昶此人确实识时务,甚至近乎冷酷无情。

热门小说推荐

民国奇人
南无袈裟理科佛民国奇人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