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扫元江湖野人 > 第240章 临敌城引蛇出洞(第1页)

第240章 临敌城引蛇出洞(第1页)

第240章临敌城引蛇出洞

雨台,是片由长江古河道亿万年间沉积,冲刷而形成的连绵丘陵,其主峰高约三十丈,在江宁城周边的各处“大山”前,有些不起眼,但在春日的阳光下显出一种独特的地貌景观。

其顶部经过漫长岁月风沙流水磨蚀,形成了平坦开阔的平台状地形,表面遍布着色彩斑斓,光滑圆润的砾石——其中不乏质地细腻,纹路奇特的“雨玛瑙”,在阳光下闪烁着温润的光泽。

雨台因此而得名。

其实,此山是由东岗(梅岗)、中岗(凤台岗)、西岗(石子岗)三岗相连形成的狭长山脊,总长约七里,像一道天然的屏障横亘在江宁城南。

若在寻常州府,这般低矮的丘陵群或许毫不起眼,难说有什么战略价值。

但雨台东岗的最顶端,距江宁城南城门——聚宝门仅两里之遥,近得站在台上,便能看清城头守军兵刃的反光,其意义便截然不同了。

因雨台紧挨江宁城墙,地势又高耸开阔,足以陈列兵马,俯瞰城内虚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东汉末年,小霸王孙策曾据此台猛攻刘繇,终破城而入;南宋时,岳飞亦曾在此地凭高布阵,大破金军铁骑,历史的风云仿佛仍凝聚在这片小小的丘陵之上。

元军自然也知道雨台地形的紧要,即便兵力捉襟见肘,仍从牙缝里挤出了两千人马,部署于此,试图扼守这道城南门户。

但在连战连捷、士气如虹的红旗营将士眼中,雨台地势虽好,却正因高于城墙又贴近城池,反而更利于进攻一方。

驻守的区区两千元军,在他们看来,不过是正式攻打江宁这座坚城前,一道开胃的小菜而已,正可用来祭旗砺刃。

自大军踏入集庆路以来,所有攻坚破垒硬仗的功劳,都被先锋常遇春所部包揽。其部连续拔除五座敌军寨堡,斩俘近八千众,战功赫赫,常遇春本人更是杀得痛快淋漓。

这等显赫战绩,早已让其余各卫将领看得眼热心焦,跃跃欲试。

在牛首山佛塔之上,众将便已按捺不住,纷纷向石山请战,争着要换下常遇春,由本部人马担任先锋,一举拿下雨台,献给石元帅。

石山用兵,既重锐气,也讲平衡。

而且,擎日卫连续作战,确实需要时间休整,以保持最强的攻坚锐气;

他也需要让其他部队有机会建功,以维持全军高昂的求战欲望。

故而,石山爽快地答应了众将所请,改派左君弼的忠义卫为先锋,攻打雨台。

可惜,左君弼的运气似乎差了些。

红旗营自渡江以来,攻势如虹,势不可挡。元军分散在城外各处的寨堡,在如狼似虎的红旗营将士面前,几乎成了刷取战功的“经验包”。

就连地形更为险要的牛首山,也未能挡住常遇春所部雷霆一击,残余的元军早已胆寒,士气低落。

此刻,又见石山亲率两万余主力大军,旌旗招展,刀枪如林,浩浩荡荡压向雨台,留守东岗的两千元军眼见如此形势,哪里还有半分战意?

当左君弼满怀期待,率领忠义卫将士扑向雨台时,看到的却是元军仓皇撤退的背影——守军果断放弃了这道外围屏障,临走前还不忘放起一把大火,将营寨、囤积的粮草辎重尽数点燃。

然后,头也不回地缩回了高大的江宁城内。

忠义卫将士一路急行军赶来,最终却只捞到个“救火队”的差事。他们必须奋力扑灭山岗上的余火,清理出一片区域,以备元帅登临视察。

石山在一众将领的簇拥下登上雨台东岗时,空气中还弥漫着草木灰和焦糊的气味,几处暗火仍在冒着缕缕青烟。

北面,江宁城南城墙之上,元军守兵早已密密麻麻地布防到位,一张张紧张的面孔望向这边,弓弩、守城器械皆已就位,严防红旗营趁机发起攻击。

站在岗顶平台中央,江宁城南城墙的防御布置已大致可窥全貌,视线甚至还能越过城墙,隐约看到城内一些高耸的地貌和建筑轮廓。

石山自然不会冒险抵近至东北角,尽管那里能看得更清晰,但彼处也会完全暴露在城头守军八牛弩等重型远程武器的致命射界之内。

江宁城墙主体承自南宋旧制,由夯土筑成,高约三丈(10米),开有四座陆门和四座水门。城墙拐角处建有弧形的“团楼”,以增强火力覆盖范围。

城墙之外,是宽约四丈的护城河。而南城墙这一段,更是直接以秦淮河为壕,河面宽阔达九丈(约28米),水波荡漾,形成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防御

热门小说推荐

仙子请留步
流浪的加菲猫仙子请留步
...
我的帝国
龙灵骑士我的帝国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