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扫元江湖野人 > 第235章 征天下岂有捷径(第2页)

第235章 征天下岂有捷径(第2页)

“先让军医给他好好处理伤口,务必止住血,别让他就这么死了。安排人看管好,待他伤势稍稳,我自会提审他。”。

石山并不知晓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中,当涂之战纳哈出曾连斩红巾军三员悍将,被俘后誓死不降,朱元璋却感念其忠勇而将其释放。

若是就这样,此人也不会在历史上留下一笔,还有后续:纳哈出后来官至北元太尉,拥兵二十万,长期盘踞辽东,给大明制造了巨大的边患。

但此刻,基于现实的考量和对未来局势的判断,石山内心已经下定决心要处决纳哈出。

既然要杀,就绝不能让他因伤重而轻易死在审问之前。杀人,需先诛心,必要的流程必须走到,要让他死得明明白白,也让天下人看清顽抗红旗营的下场。

石山之所以做出这个看似冷酷的决定,绝不是因为他有什么不良癖好,而是有着更深层的战略意图——他要借此机会,震慑江南那些仍在观望的守旧势力。

他虽然选择了与历史上朱元璋相同的渡江登陆地点——采石矶,但两人渡江前后所面临的内外形势、自身实力和政治诉求截然不同,这必然导致他们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和统治策略。

朱元璋渡江前,至少面临四大难题:

一是名分不正。朱元璋虽然实际掌控军权,但头顶上还有郭子兴之子郭天叙、妻弟张天祐这两位“都元帅”和“副元帅”,内部统合存在隐患。

二是缺乏稳固的后方。滁州、和州等地经过连年征战,民生凋敝,朱元璋空有精兵而无钱粮,甚至为了攻打采石矶,不惜以江东多钱粮之类的话术激励士气,忽悠底层将士渡江。

三是军队内部山头林立。郭子兴旧部和渡江时还是“盟友”的巢湖水师就不说了,邓愈、胡大海、冯国胜、仇成、吴复、王弼等等自带部曲来投者,充斥着军中每个角落。

这些人实际是与朱元璋报团取暖,而非只能听命于朱元璋,诸多小团体都有不同的利益诉求。

四是文官治理班底极度薄弱。核心文官仅李善长、冯国用等寥寥数人,缺乏地方士绅的广泛支持,打下地盘后治理困难。

打(抢)完就跑的怀远,几无士绅投靠朱元璋;打下了几年的滁州,大多数士绅也还在观望,事实上就是不看好这支人马。

但朱元璋不愧为当世英杰,硬是通过渡江后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操作甚至不足为人道的手段,巧妙地解决了名分、钱粮和士绅支持等核心难题。至于军队中的山头问题,那是更后期才着手处理的。

然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没有足够的好处,有钱有粮有人还有话语权的江南士绅,凭什么支持一群来自淮西的“泥腿子”争夺天下?

朱元璋付出了什么呢?

不便展开了讲,但看他起兵后的政治口号变化,便略知端倪。

但朱元璋如此心性,自然不会真允许别人分享“本该”属于自己的权力和利益,此后大半生都在试图收回(背弃)当初为换取士绅支持,而做出的某些承诺,其成败得失,自有后人评说。

反观石山,起家虽然也很艰难,但正是这种在夹缝中求生存,步步为营的经历,让他赢得了先机,成功地规避了原历史位面朱元璋面临的大部分困境:

红旗营在江北已拥有相对稳固的后方基地,境内农业生产比较稳定,人口不断增加(大量流民涌入),甚至在部分地区还好于乱前,没有急等江南钱粮吊命的迫切需要;

有比较成熟的治政班底,不仅招揽了大量各地士子,红旗营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也远超元廷,在部分地区,政权甚至可直达最基层,无需过度依赖江南旧士绅的投效,至少不用看他们的脸色行事;

军队经过多次整编、思想灌输和系统化训练,组织指挥体系完善,兵员招募、训练和军饷、军械掌控远超其他旧军队。

不需要也不该通过招降纳叛来快速扩张实力,以避免内部结构复杂化,而埋下动乱的祸根。

石山很清楚世间万事都有其暗中标定的“价码”,在打天下若是取巧,过度依赖某一集团,未来在政权建设和利益分配时就必然会失去主导权,被迫付出更沉重,更长远的政治代价。

因而,他决意不能为了快速扩张地盘而盲目招降纳叛,让大量旧官僚,士绅豪强势力轻易涌入新生的红旗营政权内部,从而埋下日后尾大不掉,治理效能低下,甚至政策被绑架的祸根。

这就像他早期在濠州与当地士绅的合作一样,石山与江南士绅确实相互需要,但这种合作关系必须明确主从——是红旗营为主导,吸纳合作者,而非反过来被地方势力所捆绑。

红旗营如今是挟大胜之威,以堂堂之师碾压而来。像汪广洋这样的聪明人,立刻就能看清形势,知道是谁更需要谁,从而做出明智的选择。

当然,任何时代总不乏看不清时势、妄图凭借旧有地位和影响力待价而沽,甚至暗中抵触,公开对抗的顽固分子。而且,这类人往往还不在少数。

石山自然不会因此而退缩,他甚至某种程度上期待这些人跳出来反扑——不流贵人血的造反,不曾触动旧有上层建筑根基的造反,还能称之为造反吗?

不下定决心清理这些旧时代的既得利益者,石山将来拿什么来酬谢那些从一开始就追随他,为他征战天下流血流汗的忠诚将士和底层支持者?

难道要像另一个时空的朱元璋那样,转而向士绅集团妥协,通过种种政策“软刀子”,反过来去约束,乃至宰割为自己征战天下流血流汗又流泪的底层将士和百姓么!

……

处理完靳义和纳哈出的去留问题,石山径直来到了位于城中的太平路军民总管府衙门。

衙署内略显混乱,但所幸籍簿文书等重要档案都被较好地保存了下来,这让他稍稍松了口气。

翻阅着厚厚的户籍册,石山不禁感慨江南的富庶。

太平路仅辖当涂、芜湖、繁昌三县,在册户数竟有近十万户!

虽然这是三年前的数据,期间必有变动,但既然太平路总管府能依据此数收取到足额赋税,说明实际差距不会太过离谱。这可是一个潜力巨大的粮仓和兵源之地。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