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扫元江湖野人 > 第234章 石山杀人偏诛心(第3页)

第234章 石山杀人偏诛心(第3页)

李习心中猛地一咯噔,知道这是石山抛出的第一个,也是极其凶险的考题。他忽然有些后悔接受城中那些士绅的请托,出面来与这石山周旋了——此人年纪轻轻,杀性好重!手段更是老辣!

按常理,他这般年过八旬、名满江南的贤才,通常只需要作为一个吉祥物,被新主礼遇供奉起来,为其装点门面、收揽人心即可。

岂料这石山根本不按常理出牌,竟直接逼问他靳义的官声。

石山这哪里是想要询问官声?分明是要逼他李习交出一份投名状!不仅要杀靳义的人,还要诛靳义的心,更要他李习亲手来递这把刀!

平心而论,靳义在太平路总管任上,官声确实平平,甚至颇有贪酷之名,但大元朝比他更不堪的官员多了去了,靳义在官场上还有众多同年、门生、故吏等等,难道能都杀了?

今日若依言评价,种下此等恶因,他日必尝苦果。

他自己已是风烛残年,活不了几年,可他还有满堂儿孙,家族基业皆在江南,难道日后都不在新朝立足为官了?

李习沉吟片刻,字斟句酌地缓缓说道:

“元廷气运已衰,天下离心。元帅奉天倡义,仁义为本,战无不胜,实乃天命所归。靳义其人,贤也罢,不肖也罢,既已有投河殉节之举,无论其初衷为何,总归是全了一份臣节。

元帅他日若取天下,亦需以忠孝仁义教化万民,匡扶世道人心。何不…就此全其忠义之名,亦可激励后来者效忠之心?”

李习这番话,既点出了元廷失德,捧了石山,又试图用“忠义”之名保住靳义的身后名,潜台词是劝谏石山要杀就杀,但别搞杀人诛心这一套。可谓圆滑之极。

石山听完,脸上看不出喜怒,未置可否,目光又转向一旁的汪广洋,淡淡问道:

“汪高邮,你的意见呢?”

汪广洋顿时觉得心跳如擂鼓,额角迅速要渗出细汗来。

他正值壮年,功名之心正炽,只因不看好张士诚的格局才南逃至当涂。但江北谁人不知石山石景行的枭雄之姿?

他正是看准了石山的潜力,存了投效之心,才会接受当涂士绅请托,以江北“汉人”的身份,试图劝说石元帅善待江南士绅,以收取天下“南人”之心,凭此博个进身之阶。

岂料石山才刚招揽了他们,转眼就抛出如此致命的问题。

李习能想到的关窍,汪广洋自然也能想到。可他更清楚地认识到,石山如今大势已成,麾下文武班底齐全,虽然不至于能完全甩开江南士绅单干,但至少可以不必低声下气地求着他们。

他汪广洋则不同,此刻若不能旗帜鲜明摆明立场,恐怕此生便再无出头之日。

——李习尚有“南人”士林领袖的身份可供石山笼络人心,而他汪广洋,一个流寓江北的“汉人”,若不能紧紧跟上石元帅的步伐,又凭什么在新朝立足?

电光石火间,汪广洋深吸一口气,已然下定了决心。他拱手沉声道:

“元帅明鉴,公道自在人心。靳总管在任官声究竟如何,非我一介流寓的外乡人所能妄加置喙。然则,靳总管治理太平路已近三载,是非功过,当地士绅、百姓自有公论。

元帅何不召集本地耆老、乡绅贤达,公开评议此事?如此,既显元帅处事公允,重视民意的胸怀,亦可令人信服,天下归心。”

石山深深地看了汪广洋一眼。

此人果然是个心思灵巧的滑头,并未直接回答靳义该杀该饶,而是巧妙地将皮球踢回给了“本地公论”,既避免了直接得罪人,也暗示了应遵从“民意”(而民意往往可以操纵)。

更重要的是,表明了他愿意遵循石山设定的规则行事,至少还知道端谁的碗吃谁的饭。

“好!”

石山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一丝看不出深浅的笑意,道:

“便依朝宗(汪广洋表字)先生之言。此事,就交由你去操办,务必尽快召集本地有声望者,议一议这位靳总管的官声政绩。云观公德高望重,届时还请从旁见证。”

……

ps:本章细纲设计是对靳义和纳哈出二人的处置,时间太晚,只能先写一半。

()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