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显,对方搞出这么大的阵仗,是吃定了自己这支船队。宋右吉又惊又怕,尖声下令道:
“撞过去,快撞过去!”他的声音因恐惧而变得尖利,失去了往日的威严。
宋右吉的座舰船型庞大,用料厚实,确实能撞翻甚至撞烂红旗营的战船,但自身船速也必然会因此受到影响,甚至会导致船体受损而被红旗营小船围住。
更重要的是红旗营统兵官又不傻,如何会拿船体远小于元军的战船横江拦截他们?
船老大可不敢听任不懂船只性能的宋右吉瞎折腾,小声对舵手道:
“左转三针位,避让来舟!”
他的声音虽低,却好似压住了宋右吉的尖叫,稳住了舵手有些慌乱的心神,立即转动舵轮,船身缓缓左转,以提前避开红旗营阻截的船队。
船老大心中暗骂,朝廷没有职业水军,打仗的不懂操舟,上船就瞎指挥。宋右吉还算好的,只是瞎喊其实并不怎么干涉船如何开,遇到又蠢又犟还喜欢瞎指挥的军汉,那可就真是倒了八辈子的血霉。
可惜,不是每艘战船的船老大都能像他这般冷静,有的盲目执行押船军官的外行命令,有的本身就经验不足,害怕前船撞击后影响到本船,提前转向争夺新航道。
江心洲把江面一分为二,两边的航道相对狭窄,又布满暗礁和浅滩,元军船队原本是双线一字排开,不多时就乱得看不出最初的队形。
而在这等凶险的航道,偏离航线的代价,便是未知的风险。
“轰!嘎吱!”
首先遭损的,并不是红旗营的被撞战船。实际上,分别指挥江心洲左右两侧船队的张德胜和俞廷玉,早想到元军可能会仗着船大蛮狠撞击,皆指挥各自的船队灵活走位,根本不给对方机会。
一声巨响传来,元军左侧第二位战船因仓惶转向导致船底触礁。
船身剧烈震动,船上人员站立不稳,纷纷跌倒。幸好江底的礁石不大,大船没有立即灌水沉没,但随之而来的船体偏转,却扰乱了后方的船队,该船上的元军更是惊慌失措。
“快躲开!”
“快看看船底是不是进水了?”
“谁让你们降速了?快走,快走,不能停!”
押船的军官徒劳地喊着毫无意义的命令,只能增加船上的混乱。后面的战船为了避让前方失控的船只,也在慌乱中大幅度转向,结果便是更加混乱。
江面上充斥着元军船队的呼喊声、咒骂声,以及船体触礁和相互碰撞的声音。
趁着元军船队混乱而开始减速,张德胜、俞廷玉、廖永忠等人指挥着本营小船迅速靠了上去。他们等待这个机会已经太久,每个人的眼中都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小船吃水浅、操纵灵活的优势,在这个时候便得到充分展现,红旗营水师数百小船仿若狼群吞象,不惧浅滩礁石,从四面八方合围而来。
元军军官深知一旦被小船靠近,自己就完了,声嘶力竭地喊道。
“贼人杀来了!快放箭!”
元军这批战船,大的能运近千人,少的也能运两百人左右,作为作战平台,甲板上能站两三百弓弩手。二十八艘战船若是装载六七千敢战将士,只凭弓弩打击,就能杀得红旗营水师尸横遍野。
可惜,他们只有七百人,平均每艘战船上还不足三十个,却要对付四面八方围上来的十余艘小船,有限的弓弩分开后,根本起不到多少杀伤效果。
慌乱中射出的箭矢要么落入水中,要么被红旗营水师将士以兵器格开,只有极少数倒霉蛋才会被流矢射中。
在各船军官的呵斥下,元军士兵手忙脚乱地开弓放箭,但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小船,他们的抵抗却显得如此无力。
在这片混乱中,双方终于要接战了。
张德胜眼见敌军第一艘大船就要冲出包围圈,果断下令:
“放火箭!射船帆!”
水军冷兵器作战,火攻是必备手段,船上早做好了相关准备,周围几艘小船上的水师将士迅速开弓,将点燃的火箭抛射出去。
因为逆风,敌军战船又甚是高大,抛射的效果其实并不好,大部分箭矢要么落空,要么射到了元军战船的船舷和甲板上。
但在船多人多的优势加成下,仍有少量火箭侥幸射中敌军的船帆,并迅速将其点燃,大船的速度也跟着降了下来。
到了这个时候,船上的元军反而要祈祷火势能得到控制,千万别烧沉了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