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长约一尺的铜管,造型古朴厚重。旁边还堆放着铳架、几个密封的木箱(标注着火药、弹丸)、以及几根长柄毛刷和木杵。
“火炮?”
石山眼睛一亮,伸手提起那铜管。
入手沉甸甸,估摸有十一二斤,比后世的自动步枪略重,长度却短得多。
“不对,这口径和身量……叫火铳更合适。”
石山摩挲着铳口那明显的碗状外扩,道:
“嗯……碗口铳?”
童四儿嘿嘿一笑,拽过一名俘虏:
“义父,这人认得!说是鞑子管这叫‘铜将军’!”
那俘虏机灵得很,扑通跪下,马屁拍得山响:
“元帅明鉴!鞑子那‘铜将军’的名号听着唬人,远不如元帅赐名的‘碗口铳’贴切传神!”
“铜将军?”
石山自动过滤了俘虏的谄媚之词,心思全在这器物上。
传说中的“铜将军”威名赫赫,“射穿百札,声动九天”,他一直以为是门火炮,没成想是这般模样,铳口虽阔,内径却仅三寸出头,身管也短,装药量注定有限,叫火铳应该更准确些。
只见此铳铳体分为铳口(碗状)、铳筒(短直)、燃烧室(引火孔清晰)及带方孔的尾銎。铳身上阴刻着铭文“至正七年二月吉日,集庆讨逆军,第九十七号马化”。
“把它固定在架子上看看。”
俘虏依言,将碗口铳尾銎的方孔套上木架插销,固定牢靠,操作倒是很方便,只是此物没有准心,固定后又不方便调整射角,设计思路还是很原始。
但石山更关心其实用性,问那俘虏:
“这铳能打多远?”
“回…回元帅,四…四十步!”
俘虏见石山眉头微蹙,疑心石元帅不悦,急忙补充道:
“可…可要想破甲,得…得二十步内才稳当!”
四十步?
石山心下疑惑,以这铳管的长度和装药量,不该如此不济。
他凑近燃烧室引火孔嗅了嗅残留的火药味,又用手指探了探有些粗糙的铳管内壁,心中了然——火药配可能有问题,气密性更是稀烂!
“用的什么弹丸?”
“铁丸子!”
俘虏见石山很懂的样子,又补充了一句:
“铁丸不够,碎石子也…也能凑合打。”
“取弹丸来。”
童四儿早已备好,递上一枚沉甸甸的生铁弹丸,只见其直径约有一寸,表面勉强算圆,细看却布满了砂眼和气孔,凹凸不平。
石山随手将弹丸丢进微微上翘的铳口。
“咣当——啷!”
弹丸竟一路顺畅地滚落到底,撞在燃烧室壁上发出空洞的回响!
这气密性,简直是个漏风的破喇叭!
石山心中暗骂,难怪射程感人,不过,其分体铸造(铳管、燃烧室)、后装引火的设计思路,依稀已能看到后世火炮的雏形,究竟威力几何,还得眼见为实。
“走!找个地方,放几铳听听响!”
试射点选在营北空地,俘虏邓大缸在郭英冰冷的注视下,紧张地操作起来。
其人先是将木架深深插入冻土,调整碗口铳,大致指向远处竖立的厚木板标靶,随后用木勺小心翼翼舀起黑乎乎的火药,倒入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