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扫元全文免费阅读 > 第252章 战后结算捅娄子(第2页)

第252章 战后结算捅娄子(第2页)

随后,溧阳州便被胡大海所部拔山卫围困。他亲眼目睹了红旗营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意识到这支军队与元军和寻常流寇截然不同,很可能真能在江南站稳脚跟。

胡大海攻陷溧阳后,惜才爱才,亲自登门拜访李端,向他详细介绍了红旗营的治政理念和石元帅的求贤若渴,诚邀其为石元帅效力。

石山正急需精通财税征收的人才,得到胡大海的极力推荐后,立即召见了李端。

李端时年三十三岁,正当年富力强之时。他基于之前在元廷任上推行“清丈田亩”所遭遇的巨大阻力,深刻认识到理清赋税积弊的极端复杂性。

他认为红旗营刚刚立足江南,根基未稳,当以稳妥为上,不宜过早触动盘根错节的豪强士绅利益集团,因此面见石山时,并没有贸然再提全面清丈田亩之事。

而是审慎地提出了三条在他看来更为稳妥易行,且能在不引发剧烈动荡下增加税收的建议:

其一,改变“元廷不论田地肥瘠,一律按亩征粮”的不合理政策(此举导致拥有贫瘠薄田的农民不堪重赋而大量抛荒逃亡),建议按田亩肥瘠程度,划分为上、中、下三等,分别按不同的税率征税,体现相对公平。

其二,对于遭受战乱严重破坏的地区,其赋税应予免征三年,以示休养生息。房屋被焚毁、田亩荒芜的归乡难民,官府应提供种子、耕牛和生产工具,尽力帮助他们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其三,凡是因战乱或逃亡而遗弃的无主荒田,不论其原属于官田还是民田,谁开垦耕种成熟后,地权便归垦种者所有(元朝政策是荒地仍归原田主,导致百姓不愿尽力开垦),并可享受三年免征赋税的优待,以鼓励垦荒。

这三条建议,在石山看来,其实都算不上特别高明。

因为,类似甚至更深入的政策,他早在江北各地开始探索和施行了。

这也从侧面说明,李端对红旗营的了解确实还不够深入,同时也印证了另一个事实:

红旗营的治理班底经过数年磨练,已经初步成型,除了极少数天才绝艳者,普通人才已经很难提出让石山感到眼前一亮,具有突破性的治政方略了。

但是,李端所献之策的核心目的都是在鼓励生产、与民休息,这完全符合乱世之中百姓渴望安定、恢复生产的迫切心理,有利于快速稳定社会秩序,逐步提高税基。

尤其是后两条,针对因长期战乱导致百姓大量逃亡,土地大面积荒芜的地区(例如先前遭余阙焚毁的桐城,而生产秩序未受太大影响的集庆路则不算),

皆立足长远,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与石山的施政理念是吻合的。

综合考虑,石山任命李端为元帅府户曹掾,协助户曹知事李善长,共同负责江南庞大而复杂的赋税清理和征收工作(元廷在江北和江南采取两套不同的税制)。

陈遇则是江宁本地士人,曾出任过温州路儒学教授,因目睹元廷腐败不堪,心灰意冷之下挂冠归隐,回到江宁东郊建造了一座“静诚草堂”,精研《周易》与星象之学,名声颇著。

时人甚至私下称其为“山中宰相”。

此人出身于江宁陈氏偏支,所献“收民心、定赋税、建典章”之策,高屋建瓴,颇得石山心意。

但陈遇性情淡泊,为人低调,不愿公开露面任职,只答应出任不常设的元帅府博士,以备石山随时咨询献策。

陶安是当涂籍士人,时任江宁明道书院山长,是当地文坛领袖之一。

江宁城破后,他主动投效石山,并劝进道“蒙元无道,天下共伐之。元帅雄踞数路之地,屡败元廷大军,声威赫赫,已为天下反元义士之领袖,当进而正位,以号令四方,凝聚人心。”

随着元廷大军四面合围徐宋政权,徐寿辉势力岌岌可危,石山事实上已经成为元廷眼中的天下头号反贼。

以红旗营现在的体量、控制的人口和所处的“江湖地位”,就不要再幻想什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欺骗了,天下人都盯着你呢。

但即便如此,石山审时度势,依然认为此时称王仍非明智之举,容易成为众矢之的,且内部制度尚未完善,故而婉拒了陶安的劝进。

不过,他仍然欣赏其人的才学和影响力,任命陶安为集庆路治中。

——如同对待李习一样,这种名望很高的士人本身就是一面招贤纳士的旗帜,先用起来,若确有真才实学,能妥善处理好分管的事务,未来再行擢升也不迟。

抓住了上层(无论是“开明”士绅,还是清廉旧官),下层百姓又通过抗灾、分地等举措获得了实惠和希望,红旗营对江宁城的接收和管理工作进展得颇为顺利。

在元帅府大部机构搬迁到位之前,就已经初步理清了诸多紧迫的民政事务,集庆路社会秩序得以迅速恢复。

在此期间,石山还重新部署了江防和城防体系。

江防方面,主要是下令在长江上的潜洲、燕子矶、采石矶等重要节点修建炮台,配合水师,形成交叉火力,以期彻底控制长江航道,拱卫江宁。

城防方面,则是继续完成元廷尚未完工的工程,诸如继续修建聚宝门瓮城,修补四面城墙的墙砖,续建那些没有完工的马面(不仅可部署更多守军,未来还可作为炮台使用)。

另外,石山还计划在西城墙外的秦淮河上新建一座坚固的石桥,既方便江宁百姓出入,也能在必要时阻碍敌军大型战舰直接驶入城墙之下。

至于进一步大规模扩建江宁城墙,将其打造成一座永不陷落的超级堡垒,石山暂时还没有这个想法。在他看来,只要江防稳固,江宁就不会有太大威胁。

当前财力物力有限,应该优先用于扩军和民生,不应把宝贵的钱粮,浪费在一座注定不适合作为未来大一统王朝都城的城池上(至少不适合作为唯一的都城)。

在此期间,各镇、卫也完成了战后总结,上报了立功受奖官兵名单。

首批近两万名江南籍补充兵即将完成基础训练,开始补入各卫各营,以应对地盘快速扩张带来的兵力分散和守备需求。

这次扩编,主要是扩大“镇”一级的编制规模,由原本的一镇标准辖两营,扩展到根据任务需要和主官能力,可辖三营甚至最多五营。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