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扫元笔趣阁 > 第249章 民心所向江宁定(第3页)

第249章 民心所向江宁定(第3页)

孙炎在句容易手之后,也一直在细心观察红旗营的所作所为。在他看来,王弼入城后的种种举措,从迅速恢复秩序到借助陈敬等本地力量,已然做得相当不错,远超一般武夫。

但对方既然虚心求教,态度诚恳,孙炎自然不能随口敷衍。他认真思索了一会,谨慎地回答道:

“王都指挥使过谦了,贵部入城后诸般举措,孙某看来,已是极为难得。在下不通军旅,于安营布阵、征伐之事不敢妄言。若论及民事。”

他略微停顿,再次组织了一下语言,道:

“陈县丞威望、品行和能力皆备,且熟悉句容县务,都指挥使尽可放心倚重,委以实事。”

随即,他话锋一转,点出了关键所在:

“但陈敬夫(陈敬表字敬夫)毕竟是本地乡绅,依据历代朝廷旧制,为避嫌起见,本地人不宜担任本地亲民官。此事虽因乱世而从权,终究与制不合。

孙某愚见,都指挥使最好还是先将此事具文,详细禀明石元帅,请元帅定夺。如此,既符合程序,也能免除日后可能产生的非议。”

他这番话,既肯定了陈敬的能力,也点出了潜在的政治风险,考虑得颇为周全。

陈敬年过五旬,虽是通过“纳粟补官”途径上位,却是个真有抱负的士绅。

此人去年刚上任,便有感于句容县旱涝频仍,民生艰难,多方奔走筹集钱粮,利用冬季农闲,督导疏浚了淤塞的句容河,加固两岸河堤,并主持修建了通济闸等关键水利设施,惠及一方。

昨日威武卫破城后,陈敬投降,也没有消极怠工,反而主动向王弼提出了趁着政权更迭,阻力较小的时机,着手解决句容县“豪强隐田转税,小民不堪重负”的历史积弊等建议。

在王弼看来,陈敬确实是个愿意干事,也能干成事的实干之才,对其颇为赏识,有心全盘接纳其建议,待干出了成绩,再向石元帅报喜。

此刻,听了孙炎的点拨,方才醒悟自己只考虑了做事的效率,却忽略了官场上的规矩和潜在的隐患,顿时惊出一身冷汗。他肃然起身,对着孙炎恭敬地行了一礼。道:

“若非先生提醒,王某几误大事!弼受教了!”

次日清晨,天空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道路开始变得泥泞。王弼以为孙炎定会因此推迟行期。

不料,孙炎却如约准时赶到军营,见到王弼便解释“江南春夏之交多雨,不敢因些许风雨耽误了拜见石元帅的正事”。

王弼感佩其行事果决,当即不再多言,精心挑选了一什士兵,护送郭英和孙炎等人前往江宁。

这场春雨连绵不绝,一下便是整整六日,还越下越大。

雨水浸透了土地,道路变得泥泞不堪,车马难行,终究还是大大延误了行程。

同时,王弼还派出快马,呈文送达江宁城外的元帅行辕。

文中详细汇报了句容之战的经过、斩获等情况,奏明了孙炎已应召启程的消息,并重点介绍了原句容县丞陈敬留守代理县务一事及其提出的清理隐田、整顿赋税以稳固句容的建议,请元帅示下。

石山对句容战事的顺利和粮草的解决感到很满意,更对陈敬的建议产生了浓厚兴趣。

他深知,江南赋税问题积弊已久,根源可追溯至元初,甚至更远。

当年,元世祖忽必烈为了最大限度减少阻力,争取江南士绅支持,以尽快平定南宋,采取了怀柔政策,如大量任用南宋旧官、减免赋税、优免士绅徭役等。

此举,使得元军征服江南的过程异常顺利,基本没有遭遇大规模的反抗。

至于后来元廷在政治上打压“南人”,又因财政危机而不断加征各类商税、盐税等,那已经是平定南宋之后的事情了。

而当初承诺的减免赋税、优免徭役等“善政”,却在江南以各种形式不同程度地延续下来,尤其是士绅和儒户“免服杂泛差役”的特权。

后来事实上的田赋增加,更多是政策执行中的异化和吏治腐败导致执行失效,绝不是元廷从根本上推翻忽必烈当初定下的怀柔江南士绅总基调。

忽必烈作为异族征服者,每多占领神州一寸土地都是额外收益,自然乐于用“本就不属于自己的权利”换取眼前的顺利征服,也不用考虑这些“善政”会给后世治理江南埋下怎样的隐患。

——尤其是士绅特权坐大、国家税基受损、贫富差距加剧、社会矛盾积累等问题。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