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下一战制霸长江
十月下旬的巢湖水面,寒意渐浓。北风掠过,吹起层层细浪,拍打着船身,发出哗哗的轻响。天空是冬初特有的灰蓝色,云层不高,阳光勉强穿透,在水面上投下片片晃动的光斑。
“轰——!”
一声突如其来的巨响猛然炸开,打破了湖面的沉寂。
只见一艘中型艨艟战船的左舷处喷出一大团浓白的烟火,巨大的后坐力让船身都微微向右侧倾斜了一下。轰隆的巨响在开阔的湖面上激荡开来,传出老远,惊起远处芦苇丛中栖息的几只水鸟。
不远处,一艘被充作标靶的旧小船随着这声巨响,船舷前侧上沿被拳头大小(直径六厘米)的铁弹撕开了一个狰狞的豁口。
船舷上沿木屑爆裂纷飞,船体被弹丸巨大的动能推得剧烈摇晃、偏斜,湖水猛地灌入一些,但它最终还是没有断裂或者倾覆,兀自在波浪中起伏。
艨艟上,石山负手而立,冷静地观察着这一击的效果,暗道这门炮的口径还是太小,威力终究有限,穿透力和破坏力都还不足以对稍大的船只造成致命损伤。
站在他身旁的匠作院司业陶成道,则对操炮手迟缓反应有些不满,皱着眉头教训道:
“如此近的距离,你竟还能打偏!这靶船近乎静止,有何难处?”
那操炮手是个被选拔出来专门学习火炮操作的伶俐士卒,早已将陶成道教授的操作口诀背得滚瓜烂熟,脸上写满了委屈,小声辩解道:
“方才……方才正好起了一阵浪,船身晃了一下,所以……”
陶成道当然也知道有浪头,但在不足四十步的距离上出现这样的偏差,仍然让他觉得面上无光。他深吸了一口带着湖腥和硝烟味的冷空气,耐心指导道:
“勿要找借口!要预判波动,现在将炮口下调约五度!”
“度”这个精确的角度计量概念,自然不是陶成道提出来的。
实际上,以滑膛炮玄学般的射击精度,操作火炮只凭经验和感觉,根本用不上这这么“精细”的操作参数,也只有陶成道这样醉心于机巧的怪才,才会如此执着于标准化操作。
上次在合肥城东试炮后,石山观看了陶成道设计的瞄准装具,听他兴致勃勃地讲解了好一会才大致明白其原理。
事后,石山便顺势向陶成道灌输了“角度”和“度”的概念,并安排工匠制作了量角器。
如今,不仅火炮的射角可以用“度”来更精准地定位,匠作院在其他诸多涉及几何图形的设计和制造中,也开始尝试应用这一概念。
其实,华夏数学中早已有了角度的概念,但较为粗糙,如称直角为“矩”,四十五度角为“宣”等。
石山所做的,不过是借机将其进一步细化、规范,并推广应用。
他还计划在未来,条件成熟后,逐步将温度、湿度、密度等影响军工生产和科学实验的参数也进行量化规范。
“轰——!”
第二声巨响很快传来,炮口再次喷吐火焰硝烟。这一次,弹丸终于精准地命中了靶船船舷中段。
只听一声令人牙酸的木头撕裂声,那小船的侧舷被硬生生撕开一个更大的豁口,湖水疯狂涌入,船体剧烈摇晃,明显下沉了一截。但由于船体小且轻,仍未立刻断成两截或者倾覆。
当然,实战中若这是一艘载满了士兵且正在快速划行的战船,遭受如此一击,即便不立刻沉没,也必然会因重创失去战斗力,人员伤亡和恐慌就足以导致其退出战斗。
石山对这一击的效果比较满意,下令道:
“停止射击!靠过去,检查毁伤效果!”
今日只是验证轻型火炮在水战中的适用性和毁伤效果,目的已达到,不必浪费宝贵的火药和弹丸,去彻底摧毁那艘可怜的靶船。
两船缓缓靠近,众人得以仔细检视青铜火炮在近距离上对小船造成的破坏。船板碎裂,洞口边缘狰狞扭曲,显示出巨大的冲击力。
“啧啧,这威力……海上大船触礁,破损也就这样。”
杨破浪跑海运多年,自然清楚这一发弹丸的威力,与风浪中大船触礁的破坏力,完全不是一个层次,这句话,七分是真感慨,三分则是为了迎合石山准备将火炮应用于水战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