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扫元在线阅读 > 第210章 文武一心共大业(第2页)

第210章 文武一心共大业(第2页)

他略作停顿,仿佛在综观全局,接着道:

“今秋粮秣正陆续入库,各州县尚算尽力,钱粮紧张的局面,可稍得纾解。但战后抚恤伤亡,其数甚巨;各卫扩编在即,粮秣、饷银、军械,所需更如无底之渊。

眼下府库所积,若仅是支撑一场如徐州这般规模,且能速战速决之战,尚可勉力支撑。若战事迁延日久,或规模远超预期……,则还需从长计议。”

今日是开大会,人多口杂,李善长并未列举具体钱粮数据。

他虽句句不提如何应对元廷使者,却已将户曹的底线与对局势的忧患表露无遗——小打无妨。可若控制不了大战规模,户曹也没法凭空变出钱粮。潜台词显然是希望争取喘息时间,以积蓄力量。

比起施耐庵的刚直,李善长明显更加务实。

石山面色依旧,不急于表态,目光平静地移向下一位。

原工曹知事方仲文善于钻营,已被石山打发到怀远守矿山,其职司由原怀远令冯国用接任。

冯知事履新没几天,尚未完全摸透工曹的情况,发言更显谨慎。结合当前天下大势,缓缓道:

“元廷为何选在此时遣使?下官愚见,不外乎两端:

其一,徐州一战惨败,元廷丧师数万,意识到在军事上已难迅速剿灭我军,故而欲行分化瓦解之策,妄图以虚言假利相诱,乱我军心,使红旗营内耗。”

施耐庵见冯国用话语中隐隐有支持自己之意,投来赞许的眼光。

冯国用跟施耐庵并不熟,只是微微颔首,继续道:

“其二,天下烽烟处处,江北刘福通、王权、孟海马等辈屡剿不灭,江南徐寿辉、方国珍又频频搅动风云,元廷兵力捉襟见肘,疲于奔命。

故而欲行缓兵之计,试图先稳住我红旗营,待其腾出手来,剿灭其余各处烽火,再集中全力,以泰山压顶之势,复来图我。

下官以为,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元廷既已主动遣使,便是暂时已经落了下风,胆气已弱。见一见其使者,于我红旗营而言,并无实质损失。反可借此良机,一探元廷虚实。”

商曹知事蒋居仁紧接着出列,他是元廷任命的来安县尹,投降红旗营后,接任商曹这个全新的部门,本就颇有挑战,此刻脸上带着深深的忧虑。

“冯知事所言甚是。元军虽新败于徐州,但潜入我境内的小股袭扰仍然不断,边境屯垦百姓屡遭荼毒,商路也受到了极大影响,硫、铜、矾等物资已有稀缺。时日迁延,不利于备战和民生。”

他看向石山,语气恳切地道:

“若能与元廷使者虚与委蛇,暂缓兵戈,哪怕只争得数月光景,使我等能安顿流民,巩固边境,恢复生产,疏通商旅,则民力稍苏,府库渐充,根基方能更加稳固,再整军经武亦能更加从容。”

作为关心民生的贤吏,蒋居仁的着眼点在于民生恢复和根基稳固,其忧虑与建议也皆出于此。

见元帅的目光投向自己,兵曹知事闻四九出列。

自从被石山解除兵权后,闻四九就脱离了第一线,免受风吹雨淋之苦,早不复往日黄皮寡瘦的模样,竟有些白胖了,他知道自己在红旗营全无根基,只能秉承石山的意志,结合本职,道:

“禀元帅。兵曹的职司,主要在兵甲和军需筹备。近两次扩编幅度较大,各新编营、队兵甲尚还有近两成缺额没到位。滁州虽已增匠扩炉,正在全力赶制,但想全部补齐,最快也要到下月中旬。”

闻四九言简意赅,只陈述兵甲配发进度这一客观事实,对如何应对元廷使者之事不置一词,态度鲜明地恪守本分,秉承上意。汇报完便退回原位,眼观鼻鼻观心。

吏曹知事周昶也是履新不久,之前在庐江就受过石山一番敲打,见诸曹皆已发言,这才出列。

“遵照元帅钧令,各州县官吏轮训事宜正按三期计划推行。目下第一期已近尾声,第二、三期依序进行,最快亦需至腊月前,方能全部完成。

近期若再启大规模战事,各州县官吏势必难以抽身,此项轮训计划,恐须顺延。若新取州、县,其官吏也只能暂时沿用元廷任命的旧人。”

石山不比其他各路反王,最是重视稳固根基,占领一地就消化一地。各州县官吏轮训、调岗,便是其掌控各地的重要一环,不可轻忽。

周昶虽然只是结合本职就事论事,并未表态,只是点出大规模军事行动对地方行政可能造成的冲击,但态度其实与李善长、冯国用、蒋居仁等人一致。

至此,总管府七曹主官皆已阐明观点。或慷慨主战(施),或强调先接触(郭),或忧心钱粮物资(李、蒋),或主张探虚实(冯),或陈述困难(闻、周)。

众人的目光,自然而然地投向了经历司长史刘兴葛和军令司军师朴道人。

经历司长史本应该是元帅府“总管”,但石山在元帅府之外,逐步建立了总管府七曹,刘兴葛的位置便开始尴尬起来,发言的积极性不是很强烈。

热门小说推荐

民国奇人
南无袈裟理科佛民国奇人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