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聆听新时代脚步
石山拿起茶杯,又喝了一口,话锋再次一转,指向了荣军社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荣军社之前赖以提升劳动效率的手段,主要是靠细分工序和规范流程。这些东西,说穿了不过是管理上的窍门,并无多少真正的巧处,难的只是严控标准。”
周闻道点头,深以为然。精细分工和严格流程,确实让荣军社的工坊在初期取得了远超同行的效率。但这些管理方法,其实也就是一层窗户纸,并不高深。
“但。”
石山话锋带着一丝警示,道:
“此番荣军社大举精简人员,剥离低效产业,其管理架构、用工模式、效率提升之法,必然会随着工坊移交,而被外界嗅觉灵敏的商贾窥探和模仿。
这些管理之术,并无壁垒可言,一旦扩散,荣军社靠此获得的技术优势,很快便会荡然无存。到那时,你又如何保证荣军社的工坊,能竞争得过那些精打细算,手段灵活的私人商号?”
石山抛出的这个问题,瞬间击中了周闻道内心深处的忧虑。刚才还沉浸在传习所带来的振奋中,此刻又被拉回了残酷的商业现实。
周闻道眉头紧锁,陷入了沉思。作为曾经的行商,他太清楚此时工坊盈利的基本手段了。
无非两条路:
一是拼命压榨雇工,克扣工钱,延长工时,像牛马一样驱使他们,靠低廉的成本和微薄的利润在市场上挣扎;
二是寻求官府庇护,拿到特许经营的牌照,垄断某些利润丰厚的行当,躺着就能赚钱。
周闻道给石山提交的呈文里,便特别强调荣军社本质上是红旗营的“官办”产业,就应该特许经营一些利润丰厚的产业,这样才能为元帅征战天下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
周闻道正待开口,想再次强调特许经营的必要性,却听石山忽然问出一个好似不相干的问题:
“我前些日子,让孙悟本(前文多次出场,潜入江南收集情报)费重金,从松江府购回的那套新式织机,连同纺车、弹弓、搅车,你可曾仔细看过?”
话题突然转到织机上,周闻道微微一怔。
他本就是布商出身,常年往来于松江府贩运布匹,对一切纺织事物都怀有近乎本能的敏感和兴趣。所谓“松江织布机”,他再熟悉不过了。
“不敢欺瞒元帅。”
周闻道眼中闪过一丝专业的光芒,语气也热切起来,道:
“属下往年贩布,在松江府的大工坊里便见过此等织机。此物……此物实乃神工!”
他忍不住赞叹,道:
“松江黄道婆,真乃奇女子。她融合了琼崖黎人的‘错纱、配色、综线、絜’之法,又改良了织机,更创制了三锭脚踏纺车、四尺长的大弓弹,还有那省力高效的去籽搅车!
这一整套东西下来,纺纱、织布的劳……劳动效率,远非旧式织机可比!松江布能物美价廉,行销天下,压得别处土布抬不起头,凭的正是这套利器!”
元帅嘴里经常蹦出诸如“劳动效率”“技术优势”之类的新词,周闻道已经见怪不怪,基本能够准确领会其意,还能活学活用。
黄道婆离世仅二十二年,其改进的纺织技术虽已逐渐扩散,但尚未普及至全国。
周闻道心中其实一直有个疑问:如此好的织机,元帅为何不多买些?或者干脆召集能工巧匠仿制?但他刚刚才被石山的威严震慑过,又质疑过伤兵安置,此刻不敢再贸然建言。
石山见周闻道还有可塑性,没有完全陷入传统商贾“低买高卖”“垄断经营”的赚钱误区,还能理解“效率提升”带来的“物美价廉”和“市场扩大”这种更高级的商业逻辑。欣慰地点头,道:
“很好!”
石山微微停顿,目光灼灼,仿佛穿透了眼前的营帐,看到了某种未来的图景。
“闻道,若你们能在黄道婆改进的纺车、织机之上,再进一步,将纺纱、织布的劳动效率提升数倍,甚至十倍、数十倍,还需要特许经营么?”
官厅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
“啊?!”
周闻道猛地抬起头,双眼圆睁,嘴巴微张,脸上的血色瞬间褪去,又猛地涌上,呈现出一种极度震惊的潮红。他甚至忘了礼数,质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