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二伯的塑造计划其实是失败了吗?”
齐俐摇头:
“其实,虽然实际塑造出的方向与他预期的有一定差异,但林二伯可能确实大幅度影响了林柏的性格。”
“在主体方面,林二伯可能已经大致达成了他的塑造目标。”
“这目标可能包括:林柏对父母完全失去信任。”
“对老师也有很多防备。”
“与同学们虽然能友好交流,但很难交心。”
“以事实来举例,林柏,当你发现有同学突然靠近你时,你会下意识与之拉开距离、做好回击准备。”
“因为以往的经历让你潜意识怀疑,那同学可能突然对你做些恶作剧。”
“哪怕理性让你相信新同学不可能那么做,但身体的本能反应却无法控制。”
“如果这些年你不是在你二伯刻意制造的环境中长大,你肯定不会形成这样的本能防备。”
“人与人之间存在礼貌社交距离,而在你的防备心下,你能接受的最短社交距离比普通人的远不少。”
“如果让普通人感到舒适的最短社交距离是一米,你可能就需要两米,甚至五米。”
“假如我们将钟朵当作正常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标准,那么显然,林柏你是有一点不正常的。”
“你偏离你二伯塑造期待的最重要几点大概是……”
“一,你没有放弃学习。”
“二,当有机会之后,你没有试图反过去霸凌他人。”
“三,你选择了以打工的方式赚钱,而不是偷。”
“四,即使你的实话被很多人批评为谎言,你也没有真的去撒谎。”
“五,你没有因为遭遇了很多恶意,就拒绝他人的善意。”
“你能分清加在你身上的善与恶。”
“你会用善意回报善意。”
“这些决定了你没有真正变坏。”
“但这几点对你二伯而言可能不是太重要。”
“属于有更好、没有也不影响大局的类型。”
“你二伯应该并不在意你本质上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
“他在意的应该是其他人。”
“或者我们可以大胆猜测,你二伯只在意你父母认为你是好是坏。”
“其他人对你的评价,可能都是你二伯利用来影响你父母对你的观点的工具。”
林柏怔愣。
钟朵继续只对自己听懂的部分提出观点,或者叫质疑:
“如果以我为正常的标准,那我觉得齐俐你也不正常。”
齐俐笑着:
“对呀,所以我觉得,林柏完全不需要介意他的不正常。”
“二伯可能从这份不正常里获得了他需要的利益,但这种特质应该不会影响林柏好好生活。”
“只要林柏确实想要好好生活。”
林柏呢喃:
“我当然想。”
“而且我确实会好好生活。”
“我想你的猜测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