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哪有什么康乾盛世(1-113) > 第426章 北伐(第1页)

第426章 北伐(第1页)

第426章北伐

(完了吧三角洲,感觉没啥意思)

兴华三年,夏。

北方汉军正式动兵了。

先是屯兵高邮州的第五师,接着凤阳府的第二师、光州的第七师,三路大军水陆并进,发动北伐。

经过了年初扩军以及阅兵整编后的汉军,又变得不一样了。不仅军队规模变得更大,而且编制上也更加正规化。

前几年的汉军虽然明确了师镇团营,并且全面装备火器大炮,开始往近代化军队快速过渡。

但也因为过渡的速度太快,没有一点缓冲时间,再加上汉军几乎连年打仗,导致各路汉军还是保留了很多旧式军队的陈规习惯。

今年汉军全面扩军,正规军的编制一次性扩充到了十三万人,而且后面还要继续扩军,起码扩军二十万才会停下。

聂宇遂即下旨兵部和都督府,对军队体制进行全面改革。现有的番号编制保持不变,但新增了骑兵师、山地师番号。

同时海军地位得到抬高,海军和水师之前是平起平坐,但今年以后,水师并入海军下属,水军都督府和海军都督府合并,改为海军大都督府。

然后,还有“师镇团营”四级编制,这是基本军制,没有更改,但文教官制度的变化却是很大。

此前的文教官,虽然汉军各师都有配置,但这些文教官在各师的数量不定,而且也没有明确的编制。

只是约定俗成在汉军各师都分了一些,协助做些军队士兵的思想工作,战前鼓舞士气,甚至攻下某个城镇后临时充当安抚百姓的文职官员。

今年的军制改革下,文教官制度得到正式确定,下放到每营必须有一名文教官。

按照汉军如今的扩军速度,要扩军到二十万正规军的话,那光是文教官就要有起码2000人,约等于汉军一个正规镇的人数。

用来培养文教官的讲武堂,已经分别在湖广、江西、安徽等省设立,就连闽粤都有了汉军的讲武堂。

而且,所有汉军师镇的旗号,正式统一为赤色汉字旗,不允许再有以师镇武将姓氏为旗号出现。

这当然不是聂字在针对杨遇春,杨遇春归顺之前的汉军,因为军队规模太小,就那么几路师镇,所以各路汉军武将用自已的姓氏代替番号大纛的现象非常普遍。

这本身也是中国古代军队的老传统,若是武将本身很厉害,甚至威名赫赫,那还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杨遇春打廉州府的时候,就用了一杆“杨”字大纛,吓得廉州府官民光速投降,生怕把这尊杀神惹毛了屠城。

不过现在,汉军已经全面走向近代化,火器的装备比例越来越高,而且线腔枪和各种先进火炮的出现,也让汉军与这个时代的热武器出现代差。

武将的个人勇武对汉军整体而言,已经没那么重要,所以军队旗帜也必须统一化了。

杨遇春倒是没有因此受到责罚,只是聂宇亲自写信安抚提醒了一下,同时杨遇春又被并进山地师,他的个人勇武放到山地师还是很有用武之地的。

大运河上,杨芳已经亲率第五师经高邮坐船北上。

虽然清军已经提前封堵了运河,但运河的南段部分还是没有堵死。

清军也不敢往南走,南边可是汉军的地盘,别到时候运河来不及堵,自己就先被汉军给堵死了。

运河两岸,百姓见到汉军北上,纷纷踊跃参军做民夫,汉军说不需要,他们甚至自备粮食和渔船跟随。

这些自带粮食要做民夫的百姓,多是之前的运河漕工出身。大汉攻打江南,切断了伪清漕运,漕工们被断了衣食所系,起初还非常痛恨汉军。

直到这些漕工聚集起来,跟大汉官府闹事,大汉的官府不但没抓他们,治他们的罪,反而给他们都录入了户籍,又带他们去分田落户。

就算之前没田的,也能到官府领到一份田产,本地没田了,就分到外地,官府出钱带他们移民,帮他们建房子,借给他们种子和耕牛。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