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来自史丹福大学的机器人学教授,在自己的社交帐號上转发了这段视频,並配文道:“我们还在研究机器人在地面上的平衡问题,龙国人已经让他们的机器人在太空中,像艺术家一样进行精密组装了。”
“这不只是工程学上的胜利,更是控制算法和仿生学上的巨大突破。”
在短短几分钟的新闻里,在天蛛那令人眼繚乱的动作下,一个原本摺叠成紧凑模块的巨大结构,开始在太空中缓缓展开。
巨大的散热片如同翅膀般张开,复杂的能量转换单元被精確地安装到位,最后,是闪烁著微弱蓝光的聚变反应堆核心被锁定在最中央。
整个过程,没有任何人类太空人的参与,完全由天蛛机器人独立完成。
“这简直是无人化太空建设的典范!”一位前nasa工程师在评论区惊嘆道,“他们已经解决了我们还在爭论的很多问题,在轨维修、大规模结构展开和组装,甚至是对接精度!”
“我们还在討论用火箭把大型模块送上天,他们已经开始在太空中3d列印了!”另一位网友感嘆道。
当视频的最后,巨大的发电站结构在太空中完成组装,並向地球发出了第一束微波能量时,无数外国网友的心中,都產生了一个共同的疑问:
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这段简短的视频,比任何言语都更有力地证明了龙国在太空技术领域的实力,它让无数外国网友第一次真正直观地看到了,那个曾经被他们轻视的对手,所拥有的真正力量。
龙国,某处实验大楼却传来了欢呼声。
十多秒前,璧山实验室郑教授发来了报告,报告內容简短而有力:“璧山实验室,已成功从在轨兆瓦级试验电站接收到直流电,验证了微波能量传输与地面整流技术的可行性,这標誌著我国太空能源计划取得了里程碑式突破。”
周宇的办公室里,他正看看郑教授发来的加密详细报告,脸上露出了由衷的笑。
他之前和傅明教授所探討的,“高真空低重力下的多体结构动力学与共振效应”等研究,看来会拥有更广阔的应用场景了。
就在他继续看报告时,办公室的门被敲响,霍俊推门而入,脸上带著抑制不住的兴奋。
“导儿!”
“什么事让你这么高兴?”周宇笑著问道,他以为霍俊是听说了太空能源的好消息。
“是关於脑机接口外骨骼的!”
“哦?对了你最近在研究这个项目,看来陆军也要有新装备了,我把林连长叫上,让他来看看。”
周宇说著走到另外一边去打电话了。
霍俊伸出手,欲言又止,最后只能小声嘀咕:“,林连长能接受吗?”
纳森微笑著进入正题。
这个问题直接而尖锐,將所有人的思绪从宏大的太空愿景,拉回了最现实的商业决策,纳森知道,仅仅是提供无限的电力,还不足以完全激活这些科技巨头的野心,他需要將这种愿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刺激。
黄总的眼晴亮了起来。他的下一代gpu,需要庞大的数据中心来支撑,在电力成为瓶颈之前,选址和成本一直是他最头疼的问题,现在,纳森的承诺,就像是为他打开了通往新大陆的大门。
他正准备说话的时候,一个人匆匆走进来打断了他。
只见这个人穿著一身黑色西装,面色凝重,径直走到纳森身边,弯下身子,在他耳边低语了几句。
一时间,纳森脸色变了。
“你说他们已经发射了实验装置?”纳森的声音压得极低,可仍掩盖不住其中的震动,他紧握著手中的酒杯,指节因为用力过度而泛白。
西装男点了点头,再次低声补充道:“他们已经对外公布了这一消息。”
纳森猛地闭上了眼晴,深吸一口气,试图平復內心的惊涛骇浪。
他怎么也没想到,龙国竟然会在这个领域,给他来了一个釜底抽薪。
他一直认为,在可控核聚变这条路上,龙国的优势是集中式能源,其致命弱点是战略脆弱性,而丑国的优势,是分布式能源,是太空太阳能发电站,这两条路,在他看来,是並行不悖,且丑国遥遥领先的。
他怎么都想不明白,龙国既然已经掌握了可控核聚变技术,为什么还要耗费巨大的资源去研究太空发电站?
这根本不符合他们的战略逻辑!可控核聚变商业堆的建设已经够烧钱了,再搞一个更烧钱的太空项目,这是要將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吗?
谢特,龙国人到底有多少钱来烧?
他刚刚还在那些科技巨头面前大肆炫耀丑国的技术领先,嘲讽龙国的落后,甚至將他们比作在地面上爬行的乌龟。可现在,龙国却用一个无声的耳光,狠狠地扇在了他的脸上。
这份怒火,像岩浆一样在他胸膛里翻涌。
他恨自己情报部门的疏忽,恨自己过於自信的判断,更恨龙国人的不按常理出牌,、
这是一种深层次的恐惧,因为对手不再遵循你设定的规则,他们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宣告了他们的实力。